分享

分支哲学的宿命

 用哲学改变生活 2021-02-05
诱变哲学常识化转向的理论创新机缘之所以能际会于我,是因为太过敏感的我在飞速变化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无所适从于人际伦理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于是通过自学哲学而对哲学是什么做到初步无困于心之后,我发现形而下地处理好伦理关系于我的意义越来越小,反而在形而上地发现哲学史当中隐藏着哲学必将常识化普及于终极自圆其说的必然性,趋势后,让我通过写作找到了全部的存在意义。
在常识化系统解析旧哲学当中诸多似是而非的基础概念和命题之后,能见缝插针地设立一系列新的基础概念和命题以持续放大哲学的自圆其说能力,让我意识到,旧的自下而上认知视角既是我个体性身处局限文明的无奈,又是人类整体的无奈。
通过此前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创新,我自诩已经以点带面地打破了人类的一切逻辑天花板,可以由表及里地全然克服人类整体的主观认知局限,现在看,显然过于盲目乐观了,原因在于,如果每个字对于新生儿都是一道逻辑天花板,那么字的各种组合就是更高维的逻辑天花板,因此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通过词、句、段、篇递进解析人的认知机理所展现出来的非终极方法论特征,我通过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常识化解析基础概念与命题之间的一致性,就是一种下意识的终极方法论追求,因此而建构的可终极自圆其说的终极本体论、终极方法论和终极认识论就是这种下意识追求的结果。
现在看,正因为我要继续深入解析作为下意识追求结果的终极本体论、终极认识论和终极方法论之间的一致性,所以曾经的终极本体论和终极认识论和终极方法论都是狭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一致性成熟标志,都有终极方法论特征,但相对形而上于更高维的诱变终极哲学的终极方法论体系却并未完整于系统化和标准化。
至此任何人都需要常识化明白一点——任何本体论和认识论都是广义的方法论——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常识化理解,现在我要继续探索终极本体论、终极认识论和终极方法论之间的一致性,这说明我以逻辑作为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主观存在本体这一终极本体论认知诱变终极哲学的思路又清晰和成熟了许多,因为随着终极方法论体系的持续显化,说明我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距离最终诱变由终极逻辑学所主导的终极哲学不远了,因为哲学与人生都有知行合一性,这种知行合一性都受逻辑支配。
这让我明确意识到,在新逻辑学之外,将不再有独立的辩证法,因为既然已经明确逻辑先天具有绝对辩证属性,形式逻辑的非绝对辩证属性只是逻辑的局部,不是整体,那么在常识化厘清旧逻辑学的排中律直接否定了逻辑先天的绝对辩证属性之后,就可以明确,作为新逻辑学分支的旧逻辑学,也就是形式逻辑学,只能据以指导狭义科学实验分析这类相对形而下的思辨,也就是只能用于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感知之后的主观见之于主观的认知部分。
也就是说,在哲学常识化转向之后,作为逻辑学分支的形式逻辑学虽然仍可以指导实践,但使用范围仅局限于人的思辨过程,不再具体指导思辨结果的形成,因为任何思辨结果都只有通过“主观见之于主观”的绝对辩证分析之后,才能“主观见之于客观”地形而下学形成,这样形成的思想成果才能克服旧有的认知局限——不再挂一漏万于不能终极自圆其说和不能常识化普及。
关于限制使用形式逻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最通俗的例证就是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明确——如果狭义科学专指科学实验,那么科学实验过程就受形式逻辑排中律的非黑即白式判断法则指导,但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却是在非黑即白的判断之后的主观见之于主观的分析之后的主观见之于客观,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将其称之为形而中学之后的形而下学。
关键是,“主观见之于主观”的形而中学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形而下学之间在理论上有先后之分,在实践层面却是一气呵成的因果一致性认知过程,而且相对于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把人的认知心理机制具体细分为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狭义形而上学感知、主观见之于主观的狭义形而中学认知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形而下学成果落实,形式逻辑其实只具体作用于主观见之于主观的狭义形而中学认知部分。能把认知行为与认知机理做这样的因果一致性解析,是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能够诱变终极哲学的关键理论创新转折点。
此前我认为,哲学一旦常识化转向成功,除逻辑学以外的其他哲学分支学科或者复归于哲学母体,或者与阶级、政治一起消失,现在看,终极哲学的常识化建立显然以逻辑学的终极常识化建成为前提,这需要把西方的旧逻辑学和旧辩证法与中国道家朴素辩证法基于认知的一致性进行常识化互译,而互译成功的结果就是合三于一的逻辑是什么的终极常识化解析。

如图所示,正因为这个互译是通过终极认识论回答清楚哲学是什么的认知前提,所以在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递进认知过程中,最终实现的就是逻辑学亦完整回归于哲学母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万法归一理念的终极常识化实现,也就是图中虚线部分所代表的哲学科学化之后,除了与广义科学交叉的科学哲学仍继续独立发展之外,其他的哲学分支学科都在万法归一中或消失,或复归于哲学母体,而其他科学学科则需要因应逻辑学的成熟而整体重新编定,从而在可常识化普及于科学化的哲学帮助下实现曾经未实现的常识化普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