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同的历史名称沿革

 dfby88 2020-10-26

公元前221年,秦设雁门郡、代郡,大同为雁门郡下设的平城。

西汉、东汉,大同仍为雁门郡所辖平城县,期间王莽新朝时将平城县改为平顺县,东汉又改回。

汉末天下大乱弃为荒徼,三国时为乌桓、鲜卑所据,晋代为鲜卑族领地,当时大同荒芜无人无名称。

大同的历史名称沿革

建兴元年(313年)拓跋猗卢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大同又名为平城,作为大代的南都达76年。

北魏拓跋珪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平城又为司州治。延和十年432年改万年县。太和十七年复平城县。太和十八年494年颁诏迁都洛阳,平城为恒州治,且为恒州辖8郡之一的代郡治,又称北京、北都。

大同的历史名称沿革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改为北恒州,设太平县。

天保七年(556年)大同为恒安镇,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

公元557年北周建德六年复置为恒安镇,改太平县为云中县,为云中县的恒安镇。

隋开皇元年(581年)仍为恒安镇,为避杨坚父杨忠名讳,改云中县为云内县,恒安镇隶属改为马邑郡云内县。

唐朝初期与隋一样,武德四年(621年)将恒安镇改为北恒州。

贞观元年(627年)设云州属河东道,云州治所在云中县。贞观十四年(640年)云州治所改名定襄县。永淳元年(682年)为东突厥所破,云州及定襄县俱废。

开元十八年(730年)改定襄县为云中县,复置云州,云中县隶云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云中郡为云州。唐末封建割据,云州陷入战争中。

大同的历史名称沿革

五代仍为云州,治所云中县。937年辽占云州。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治所云中县。重熙十七年(1048年),西夏犯边,析云中县置大同县,将云中县分为大同、云中两县。

金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大同府治所大同县、云中县。

元初仍称西京大同。至元二年(1265年)废云中县。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属县有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五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占大同。洪武七年(1374年)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大同府治大同县。永乐七年(1409年)置大同镇。

清顺治二年(1645年)占大同后,设大同府治大同县,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五年(1648年)姜瓖兵败后,大同被屠城变成一座荒城,府移治阳和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县西安堡。直到顺治九年(1652年)府县才复还故址。大同府治所大同县。

民国元年(1912年)大同废府留县,大同县属北路观察使。1913年置雁门道,1927年废道后,大同为县,直属山西省。

大同的历史名称沿革

纵观大同的历史名称,从秦至今,称“大同”970年(其中西京244年)、称“云州”353年、称“平城”600多年、称“恒安镇”65年、称“云中郡”16年、称“北恒州”12年、云州治所称“定襄县”40多年、作为云州和大同治所称“云中县”559年,平城作为代郡治所130多年,其他时间不长的称谓还有几个,另外荒废不称名的100多年。

作者简介

大同的历史名称沿革

张少英,笔名落泥红,山西大同人,大同市钱币学会副会长、大同市金融学会理事。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实务功底,并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先后在相关报刊杂志发表诗词、散文、论文等180多篇,多篇论文获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奖励,多次在大同相关文化讲坛作国学讲座。参与编写《山西银行业改革开放3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新时期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指导》(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1月)《简明银行会计实务》(山西人民出版社)《百病中成药疗法歌诀》等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