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官员到游子,牛郎织女传说慰藉了多少汉朝人?

 昵称YUeGc2i9 2020-10-26
作者/李青友
首发/文化影响力  


七夕节,谈牛郎织女传说,凑热点。

传说,不是文盲老百姓编出来的,他是知识分子先做好了底本,才在民间逐渐流传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美好意念,既想通过读书获得政治地位,又想抱得美人归。于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们妙笔生花地构思出很多动人的爱情传说,比如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其中,牛郎织女传说算是出现最早、流传最广的,至少它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

图/南阳汉画《牛郎织女图》(拓片)

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在先秦时代已有雏形。但真正兴盛起来,故事完备起来,那是在汉代。

传说并不是胡说,它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寄托了一种情感需求。那么,汉代盛行牛郎织女传说,原因何在呢?笔者不揣浅薄,认为这跟汉代大一统背景下知识阶层的处境有关。

首先,与汉代地方官吏的独身生活有关。汉代有一个规矩,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不准携带家眷。所以,汉代的官吏都过起了独身生活。每个晴朗的夜空,这些远离家乡的官吏们,会把对妻子的思念,寄托在茫茫的苍穹中。夫妻离多聚少的愁闷和腹诽,都通过牛郎织女传说得以慰藉。在广袤的汉帝国版图上,众多的汉代地方官吏因为独身现状,客观上加工了、丰富了、传播了牛郎织女传说,并使其兴盛起来。

图/毛泽东书秦观《鹊桥仙》
其次,与汉代底层知识分子的生活现状有关。汉代实行大一统之后,底层知识分子热情地参与到政治中去。有的要壮游天下,遍访名师,成为饱学之士后进入政治社会会,为国家效力,比如司马迁、张衡;有的要远行万里,开疆拓土,立功异域,比如张骞、卫青、霍去病。他们,都是时代的”游子“。

汉代的文人与武士,大多都是知识阶层。不管他们是壮游天下求学,还是远行万里立功,都会抛家舍妻,离别经年。这些年轻的“创业者”,时刻不忘对爱情的渴求。同样,他们会把对妻子的挂念,附会在星象上,把夫妻团圆相聚演绎成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随着汉帝国的衰落,又是外戚干政,又是宦官弄权,又是卖官鬻爵,国家机器已经锈迹斑斑。在这种情况下,底层的知识分子仍然凭仗着自己学富五车和满腔热忱,孜孜不倦地为自己谋求政治出路。再努力也没有用的,凭借才学和本领走向仕途的门紧闭着,汉帝国都名存实亡了,底层知识分子还指望什么安身立命?在外求学、求官的他们,年复一年,穷困潦倒,风餐露宿,想着自己在家苦苦等待自己衣锦还乡的娇妻,遥望星空,那闪烁银河,隔绝的仅仅牛郎织女吗?这不正是自己处境的比照吗?这些无所找落的知识分子,吟诵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以此,底层知识分子排遣忧郁,得到慰藉。
牛郎织女传说在汉代的盛行,是知识阶层悲天悯人情绪集中迸发造成的,是知识阶层理想与现实碰撞产生的。有执著,也有苦楚;有追求,也有无奈。每每七夕,请在这闪烁千古的星空里,寻访汉代知识分子的情感寄托,让那些忠贞不渝的爱情慰藉过去,也昭示未来。


【作者简介】李青友,河南南阳人,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南阳诸葛亮研究会理事、南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等。作品散见于《中华文化画报》(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文化与产业》《法律与生活》《消费日报》《老人春秋》《十堰作家》《躬耕》《河南经济报》《郑州晚报》《南阳日报》等。部分社科论文被全国联会论文集收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