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名镇武坚的历史

 丁中广祥 2020-10-26

【往期选读】

名镇丁伙的历史    古镇邵伯的历史

古镇樊川的历史    古镇宜陵的历史

古镇小纪的历史    古镇丁沟的昨天

从樊川镇至兴化南边的老阁,有一条三十华里长的大河,这就是斜丰港,武坚就在港岸南边,与高邮隔河相望。从泰州到兴化有一条官河(由官府管理的河道,古代主要用来放生做善事)叫鲁汀河,流经老阁与斜丰港汇合直泻兴化。武坚就座落在这条大河的西边,河东北面是兴化,南面是现在的姜堰。四面环水,武坚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洼子”,它就象一支“牛角”尖头向东北,根部向西南,多少年来被静静地安放在斜丰港和鲁汀河交汇处的角落里。站在武坚镇和兴化、高邮两市界碑处,我们可以体味到当地人所说的“两步走三县”、“鸡鸣闻三市”。通俗点说:站在这里,鸡叫一声,三个县(市)都能听到;两步一迈,你就逛了三个地方了。

(武坚花鱼塘湿地公园)

根据最早的史料记载,武坚在东周敬三十四年(公元之前486年)属吴。年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属越。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伐越,属楚。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变迁,这中间很多历史记载已经模糊。可能是这样的: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海陵县(今泰州),隶属临淮郡。武坚时属海陵县。东汉时,废海陵县,属广陵郡。历晋太康元年,复立海陵县。唐武德初置吴州,改海陵县为吴陵;武德七年,复称海陵,隶属扬州。五代南唐昪元元年(公元937年)置泰州海陵县。宋代属淮南东路,元代属扬州路,明清时属扬州府。

1910年,武坚建乡,名曰张五尖。1927年,泰县在凡汉镇设立行政局,武坚属凡汉行政局。1929年,乡的规模大为缩小,武坚共划分为:张五尖、校陈、花南、花北、孙家舍、扬景、高庄、嵇庄九个乡,隶属第十五区。区址凡汊镇。乡以下设街、村、闾,邻制,废都图制。1931年,废闾邻制。置保甲制。撤消花南、花北、孙家舍乡,置花庄乡。隶属第十区,区址小汉镇。1936年,撤消校陈、丁杜二乡并入张五尖乡,撤消高庄乡、花庄乡,并为花高乡,撤消杨景,组建成汤杨乡。以上时间段,武坚都在泰州地区。

1941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将泰县第十区临时划归江都县领导。1942年10月江都县第一次分县,置江都、邗东两行署。武坚属江都县纪北区。1945年12月,江都县第二次分县,置江都、凡川县。同时撤消纪北区。划分小纪区、富民区,武坚属凡川县富民区,区址黄思。1946年夏,江都、凡川合并为江都县。秋,小纪、富民和塘郭区合并为纪塘区。

注意了,武坚又开始转属泰州了。当年即1946年,冬,国民党国队侵占解放区,武坚又恢复旧的区、乡、保甲建置,称北固乡,乡址为现高邮市的汤庄镇,仍属泰县第十区。

不过,很快地,武坚又回到江都的怀抱。1949年1月18日,泰县第十区正式划归江都县,武坚当然归属江都县。

1953年1月,江都县小纪区拆为小纪区和纪北区。纪北区辖武坚、鲁陵、校陈、杨景、嵇沈、黄思、富民、太平、周西九乡。1956年3月3日,江都县分县、撤区、并乡。江都县拆为江都、邗江二县;撤消纪北区,并入小纪区;撤消鲁陵、校陈、杨景并入武坚乡。1958年9月,以区为单位建立人民公社,武坚属小纪人民公社。1959年5月,小纪人民公社划分为若干小公社,武坚成立武坚人民公社,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1983年9月12日,实行体制改革,武坚公社恢复武坚乡人民政府的建置。1996年10月18日,武坚撤乡设镇。2000年,撤销黄思乡并入周西镇。2005年5月20日,武坚镇与周西镇合并,组建新的武坚镇,镇政府所在地设原武坚镇。

那么,张五尖这个地名怎么来的呢?武坚这个地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武坚原名张五尖,这当中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据当地老人们回忆,当年这里是一片水洼地,杂草丛生,水泱泱、雾茫茫,没有一条陆路,行人绝足,鱼虾合唱。不知何年何月一个衣衫褴褛,步履踉跄的张姓老人(我的本家啊),来到这里逐水而居,垦荒摸鱼苦度生涯。张老头名叫张义公,生了五个儿子,儿子长大成家了,就把他们分住到附近五个尖子上,兄弟五人住地正好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点”,巧得很这五个尖子的地形很像一个短短的山羊角,都有一个角尖。后来这五个点的住户越来越多,慢慢地人们习惯地称东边的庄子叫东尖,南边的庄子叫南尖,西边的庄子叫西尖,北边的庄子叫北尖,中间的庄子叫中尖。人们习惯叫张五尖,一直沿用到抗战。

这个说法当然已经无法考证。

(武坚五尖村)

“五尖”又怎样变成“武坚”的呢?当年的里下河,群众以种田捕鱼为生,虽不宽裕,但也自得其乐。后来由于军阀混战,特别是日寇入侵后,一些游兵散勇流落在这里,与当地强人土匪互相勾结,危害人民,地方上纷纷组织起联庄会保卫家乡。当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到这里发动群众,开展救亡运动时,很快把这些联庄会经过整训、改造成抗日武装。当时武坚乡就有一支很强的民众抗日地方武武装。他们打鬼子,捉汉奸,剿土匪,斗豺狼,卫国保家搞得轰轰烈烈。尽管日伪军千方百计对他们不断扫荡,但始终未能进入武坚乡一步。从此五尖的民兵,威名远扬,鬼子听了也胆颤心惊。就是因为武坚乡民兵用武装坚持斗争,很有成绩,很有名气,有人提议索性将“五尖”改为“武坚”,不仅是换了二个字,音同字不同,但意义重大,为人敬重,原来“五尖十三舍”的武坚乡就这样在全县出了名。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管在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的年代里,武坚乡的人民都英勇斗争,威武不屈,为此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献出了他们的优秀儿女,屹立在镇郊的武坚烈士纪念碑就是历史见证。这些烈士有在沙场浴血,有在地方捐身;有的忠骨埋异地,有的魂断自家门。如华东野战军的两位连长,武坚人民英雄芦良洪、李来根都是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如乡农会长何文台、民兵大队长张正太,都是坚持本乡斗争中流尽最后一滴血。

武坚镇花庄村人胡德洋老人,讲述过他从小听听到大的故事——花鱼塘战役。1947年,在恢复小纪地区阵地时,中共小纪区委和区队,被敌人包围在花庄村的花鱼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们英勇顽强坚持到最后,没有一个人动摇投降。小纪区委书记兼区队政委苻洪(扬州人)、区队长张荣祥(武坚人)和其他干部战士20多人,在突围中光荣牺牲,他们大多是20出头的年轻人,鲜血把河水都染红了……

杜明甫老人曾有诗为证:“金风伴我鲁陵行,疏柳黄花无限情。一片晴云飞老阁,几行秋雁唱前汀。缅怀烈士碑前立,凭吊忠魂水不吟。抗日坚持民尚武,五尖名废武坚兴。”

1947年当地群众将5名烈士葬在花庄东头大庙旁边。解放后,人们怀念“花鱼塘”战斗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先后3次移迁、扩建烈士墓,1960年迁于水产养殖场,1964年又迁至南尖庄后的菜地上。1977年为纪念符洪、张荣祥革命烈士牺牲三十周年,经县、区、乡三级政府研究决定,移烈士墓于西林场,位于野田河的东侧。1985年,由小纪区、武坚乡人民政府建于现地址。新建的烈士墓,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纪念塔总高11.9米,塔身高、宽都是3.3米。在纪念塔东侧建了2门陈列室,陈列着符洪、张荣祥等烈士的照片和事迹。1985年4月,由小纪区、武坚乡人民政府确认武坚镇革命烈士纪念塔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3年被江都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江都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坚中学学生祭扫烈士陵园)

关于并入武坚的黄思的来历,江都文史上有过四种传说,众说纷纭。一是“姓名说”,是说以人民政府乡长为乡名。这说法完全可以否定,黄思庄名不是抗战后,而是民国年间泰县县志上就有的。二是“神话说”,是说以神龙命为乡名。这说法不近情理,且无根据。三是“明代说”,是说以纪念反宦官魏忠贤的义士为乡名。这说法虽有情节,但证据不足。四是“怀念说”。这种说法又有多种情形,但大同小异,基本上都说的“怀恩不忘”,以黄家思念彭家比较可靠。黄思庄至今人们还记得彭家住地彭家墩,黄家住地黄家湾。早在五十年代有人访问过当时的花甲老人黄庆茂,他就是这样说的。他的住宅宅基就是黄家迁来这里最早住的地方,至今家里仍供奉着祖先灵牌。

彭某本是六合人,种田为主,因做牛生意到过黄思。后因避太平天国战乱,遂全家迁到这里,围堤排水,挑土筑墩,搭上窝棚,临时蜗居,彭家筑起的这个土墩子后来就叫彭家墩。乱后彭家思念故土,就回六合探望,已经面貌全非,几经周折才找到过去的紧邻黄某。黄家正苦于生计,遂同彭家一同来到里下河谋生。起初吃住都在彭家,以后在彭氏的资助下,在彭家墩对岸的河湾上盖起茅舍居住,围垦种地,渐渐兴旺起来。开始人们以为彭家分宅,后来见到湾上住的人姓黄,慢慢就叫黄家湾了。

一年瘟疫大流行,彭家墩的人死得一个不剩,黄家的人去帮助料理丧事也染上瘟病,幸好疫情停止,虽病倒数人,但无大碍,黄家才幸存下来。古时这里属海陵,县衙来人察看新垦滩地,查田定税,查到彭家墩没有彭氏只有黄姓。官府在编造户口田赋时,恐地名与姓氏不符,今后难以查对,遂将彭家墩更名黄家庄。黄氏为人忠厚,既不愿负义,又不敢抗命,思之再三便将“家”家改为“思”字,申报官府,并说明围垦经过,官府审察报告也深感“彭家仗义相助,黄家怀恩不忘”,都属“仁义风尚”,终于同意将黄家庄改为黄思庄,一直沿用至今。

从泰州到兴化城自古以来有一条水上通道叫鲁汀河,在鲁汀河东岸兴化与泰州之间,有一个古镇叫周庄(今属兴化市)。现在已经并入武坚镇的原周西乡就座落在周庄镇河西,因以为名。周西乡旧属泰县十区,隔兴泰官河北与兴化为邻,南和泰县分界。它是由原李华乡、太平和校陈乡的一部组成,乡政府所在地刘五舍,原来就是太平乡的一个较大村庄。后设周西乡。2000年,黄思乡、周西乡合并设周西镇;2005年,周西镇并入武坚镇。

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最值得一说的,是莲湘花鼓。

花鼓是一种民间舞蹈,一般有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小鼓,边敲打,边歌舞,系江淮一带颇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据考证,明代就已有花鼓演出,且形式多样,远的如“凤阳花鼓”、“海安花鼓”,近的如杨庄的“二人花鼓”,吴堡的“下河花鼓”等,而武坚的“莲湘花鼓”(又名“四人花鼓”),因其独具风采,神韵兼备,挺秀于花鼓艺术之林。

武坚莲湘花鼓“始于明,行于清,盛于当代”,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来源于“花鼓救驾”的传说。明朝洪武帝遭敌追击,败逃到鲁陵乡(今武坚镇花庄),身陷险境。在这紧要关头,当地百姓为了掩护他,将洪武帝扮成三花脸,并由两男子扮成村姑,一男子扮成少年,打起莲湘,载歌载舞送出险境。从此,花鼓舞就发展成一种固定的四人演出格局,其中女角一律由男角反串,“四人花鼓”由此得名。几百年来,它一直是农闲时节和春季“青苗会”(即土地会)的传统节目。后来,又成为旧社会贫苦农民谋生的技艺。有段民谣说:“大水一淌,眼泪汪汪。鼓儿一拿,打起莲湘。外出逃荒,走街串乡……”这记载了莲湘花鼓发展中辛酸的一页。

莲湘花鼓形式独特,动作简洁,具有粗犷、质朴、风趣的风格。由四人演出,三个行当:一个少年,头扎白毛巾,身着白中式对襟上衣,棕中式裤,脚穿黑圆口布鞋,鞋头上饰有红色绒球,相当于戏剧中的“生”;一个三花脸,身着米中式对襟上衣,镶深棕色边,棕中式裤,腰系淡蓝色围裙,鞋同少年,头顶扎一“朝天辫”,鼻梁画一白色方块,相当于戏剧中的“净”;两个村姑,身着桃红中式大襟上衣,湖蓝中式裤,头系粉红彩球头带,脚穿粉红圆口绣花鞋,鞋头饰湖蓝色绒球,颇有水乡典雅纯朴的特色,相当于戏剧中的“旦”。道具十分简单,仅小锣、锣板、莲湘、黑纸折扇、花手帕。表演时,少年手敲节奏强烈的小锣,三花脸手挥纸扇,二村姑右手各舞一根花团锦簇的莲湘,左手对应地挥动花手帕,边演边唱。他们各展其技。少年边舞边敲边抛,小锣能飞出丈把高,然后又收回手中;三花脸是扭腰、摆胯,脚走矫步轻飘飘,右手抖扇划半圆,棒击头顶双肩颤,还可以即兴发挥各种逗趣的动作;二村姑舞动的莲湘动作秀美刚健,如花枪飞舞,招招式式,精彩绝伦。

莲湘花鼓的音乐来自民间小调,常用的有《数鲜花调》《侉侉调》《剪剪花调》等几十种,配以二胡、三弦、竹笛和小锣等乐器。朴实的旋律中突出强烈的节拍,体现了水乡独有的乡土气息。

莲湘花鼓的唱词有长有短,内容有歌颂古代英雄豪杰的,如《武松打虎》;有表现男女爱情的,如《双下山》;还有揭恶崇善的,如《秦香莲》。其词句通俗活泼,贴近生活,如《水乡十二月》花鼓词唱道:“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点红灯,富人高屋饮美酒,穷人乞讨沿街走……”以那委婉深沉的旋律,描写水乡农民在旧社会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生活,似泣似诉的情调道出了水乡农民的辛酸和悲愤。

莲湘花鼓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赢得了海内外观众普遍赞誉。1983年曾应邀参加江苏省民间舞蹈集成会议调演。1989年,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汇编·江苏卷》,载入祖国的文化宝库。作为水乡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坚莲湘花鼓已列为市级“非遗”名录。

(莲湘花鼓)

武坚的刘五高跷也是远近闻名。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我国最早介绍高跷是《列子·说符》篇。从文中可知,公元前五百年,高跷就已流行。刘五高跷属高跷中的中跷,起始于20世纪初,由民间艺人王帝良传入武坚,经历了四代,代代传承。刘五高跷队所表演的高跷跷长1.5到2.0米之间,可表演方步、碎步、杂花、侧步、倒步等多种技巧步伐。一直活跃在民间,除每年庙会上的表演之外,还经常参加一些庆典、宣传活动。

(刘五高跷)

武坚的美食凤凰蛋有风味,也有历史。

凤凰蛋,又名汪蛋,是江都里下河地区颇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但尤以武坚凤凰蛋最为享名。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起事时,一次兵败,逃至江都鲁陵乡(今武坚镇花庄村),不觉饥肠辘辘,人乏马萎,又无食物充饥。此时,他见一户人家有几枚欲出而又难出的孵鸡蛋被弃之一旁,便叫人急急煮给他吃了。不想吃时口味甚佳,吃后力气大增,终于逃脱了敌兵的追击。因孵鸡蛋里的雏鸡已经成形或半成形,古人有把鸡称为凤凰之说,故将这种蛋取名为凤凰蛋。

凤凰蛋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素有常吃凤凰蛋,胜补钙中钙之赞誉。凤凰蛋不仅具有健胃功能,而且可以延年抗衰,是保健的上佳补品,许多宾馆饭店,也常以凤凰蛋为特色菜招揽宾客。

凤凰蛋烹制较为简便,将凤凰蛋清洗后放入适量的水,以及盐、酱油、料酒,煮沸后即可食用。

凤凰蛋的吃法颇有讲究。吃时先将煮熟后的凤凰蛋蛋壳嗑开一个小洞,然后蘸上少许椒盐溶入汤汁之中,以除去蛋中腥味,然后轻轻吮吸汁液,会觉得满口生津,鲜美无比。

(凤凰蛋)

有历史的地方,都有梵音钟声。

古时武坚花庄是一个较大的村庄,有百来户人家,原先有两座庙,一座叫都天庙,一座是华严庵。两庙在解放前拆毁,佛像法器等荡然无存。唯旧华严庵留有一块庙碑,保存完好,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勒石,字体清晰可见。2004年4月重新建庙时,应百姓要求将二庙合一,新庙就成了一座道教、佛教合一寺庙。因有华严庵碑刻存在,故新庙定名“华严庵”。地址在武坚镇花庄村东首,东临鲁汀河,北依花庄北大河,坐北朝南。

华严庵的庵名是根据佛教经书《大方广佛华严经》而来,该经简称《华严经》。经称:“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

华严庵前后两进,宫殿式全木结构。前进又称山门殿,三开间七檩歇山顶,飞檐翘角,琉璃筒瓦,殿前有过道廊檐,槅扇门窗。门楣上方悬一长方形匾额,黑底上有凸起“花庄华严庵”五个金字,从落款处可知是村民捐赠。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一尊,背侧供奉韦驮天尊。后进大殿六开间九檩,较前殿高大,顶盖琉璃筒瓦,亦显壮观。东三间为大雄宝殿,正门上方悬黑底鎏金“大雄宝殿”漆匾一方。殿内中供佛祖释迦牟尼及左右胁侍,佛祖东侧是观音菩萨,西侧是地藏菩萨。西三间是都天殿,供奉红面黑须三眼都天菩萨一尊。前有廊檐过道,仿古槅扇门窗。两进之间有小院落,内设土香炉一座。东侧有小厢房两进,南北错开,各三间;西侧有厢房三大间。

相传旧华严庵内左侧还供有一尊合掌露齿菩萨,这尊菩萨非同一般。修建华严庵时,都是官府下旨征调能工巧匠。有个雕造技术出众的巧匠,不愿离开家乡,更不忍心留下年轻的独生女儿一人在家,这下惹恼了官府,把他痛打一顿。由于众工匠的请求,他才免于更大灾祸。女儿惦念老父,便女扮男装,假充工匠的儿子,托人说通监管,随父征调,以照顾父亲。姑娘并参与干活,替大伙煮饭烧菜,端茶送水。她见父亲和工匠们塑造神像时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双手合十,闭目诵经,为他们祈祷。雕工们受到启示,便依着她的模样塑造神像,使工程更快进展。姑娘的举动,引起一个年轻工匠的注意。他觉察她并不是老工匠的儿子,而是老工匠的女儿。一天,监工发现老工匠的活没干完,就命人痛打他。这时,姑娘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总监工似乎发现了秘密,勒令剥光其上身殴打。眼看事情就要暴露,姑娘深情地望了望大家,随即莞尔一笑,纵身投入铸钟造塔的滚沸铁水之中,铁水四溅,姑娘化为一朵白云,飘向了天空。年轻工匠记住了姑娘临去之前的露齿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态、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萨像,放在次显要位置,特别把那露齿莞尔一笑的神情塑在了雕像上。

隆兴禅寺位于武坚镇(原周西镇)颜垛村,周西河东岸,依村傍水,坐北朝南。始建于南宋孝宗隆兴初年(1163),也是一座有800年历史的古刹。隆兴元年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下诏为岳飞平反,很得民心,也有不少政绩。故在此期间所建寺庙起名为“隆兴寺”,是为了纪念这位皇帝的政德。

明太祖朱元璋(1368)登基时期,该寺香火都很兴盛。清朝中期,有所荒芜,遂于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并勒石明示庙田房产。民国初年,因战事不断,寺院久未修葺,仅剩三位僧人维护殿宇。民国二十年(1931)毁于野燹,同年几位乡贤捐资复建,但规模不大如前,并更名隆兴庵。解放后庵房先后为供销社和周西镇政府所用。2006年8月,本邑村民成立筹建隆兴禅寺理事会,募集资金,重建隆兴禅寺,于2007年破土,先后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僧寮房和东门楼。2008年农历二月十九落成暨佛像开光,并启动后期重建工作。

新建隆兴禅寺占地近2000平方米,前后两进。前进天王殿,拱圈门上方嵌“隆兴禅寺”匾额。三开间,单式飞檐翘角,上盖赭色琉璃瓦。9架梁,进深7米,全木结构。正中佛龛内弥勒佛一尊,背面是韦驮菩萨,东西两侧四大天王像尚未雕塑。后进为大雄宝殿,歇山顶二重式飞檐翘角,重檐间悬红底金色“大雄宝殿”匾额。暗五正三开间,进深9米,上覆淡土黄琉璃瓦,殿脊正中塑葫芦顶,双重翘角处饰有龙头。全部木结构,朱红仿古槅扇门窗。前有廊沿,廊沿柱上有楹联一副:“晨钟暮鼓,如召如唤,迷津浪子归正道;佛号经声,若牵若引,雾海孤舟免歧途。”东侧墙上嵌有重建记事碑一块。

坐落在镇武坚大道的祥和寺,原名太平庵,始于明朝中期,盛于清朝时期,毁于抗战初期。鼎盛时,内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祖堂、客堂、大雄宝殿、藏经楼、禅房以及上客堂等近百间建筑,有僧侣数十名。其时规模之巨,香火之旺,是苏、浙、沪地区名刹之一。

(祥和寺)

另有兴华庙、报恩庵、居士林等。

今日武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特色优势显著,建筑三产实力强劲,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自然环境优美如画……花鱼塘湿地公园,省级湿地保护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湿生植物资源、水产资源和鸟类资源(特别是候鸟);我到过的勇龙国际生态园,凸显了“亲水环境、植物景观、运动休闲”的理念……蓝天碧水、绿树掩映,构成了水乡武坚清新宜人的画卷,难怪武坚有“扬泰后花园”“苏中沙家浜”之美誉。

(花鱼塘)

(勇龙生态园)

【声明】

本文旨在供读者知晓家乡历史,激发爱乡建家之情。征用了网络上王一平、高万山、黄炎庆、贺成等人的部分史料及网络上的照片,于此向有关网站及作者表示真诚的谢意!如果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联系,我会及时审核处理。

更多武坚及家乡史料,大家亦可百度。

为名镇武坚点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