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广祥: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丁中广祥 2020-10-26


【往期回读】

张广祥:吟咏宜陵的古诗词

张广祥:欣闻校园人渣因欺凌被判刑!

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是有边界的

我们欠学生真正的阅读课

活该吧,张副校长!

孔子不是圣人,老师更不是圣人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   张广祥

在我们的印象中,宋代大词人柳永似乎是一个专写“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婉约情辞的;对其“风流韵事”,我们更是津津乐道。其实,柳永是一位治学严谨,道德诗文俱佳的大儒。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皆是中进士成名宦,文播四方,名传千古。柳永还写有一篇理性很强的文章,题为“劝学文”: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这则不足百字的短文,道理直白,沁人心脾。朴实地阐述家庭教育一个哲理:身为父母,望子成龙,不能不重视子女的学习。柳永的儿子柳涚和侄子柳淇,曾高中进士,这并非是偶然的,笔者想这与柳氏家学家风有很大的关系!

历史上,这类劝学文不在少数。

大诗人白居易写有《劝学文》:“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若惟不耕与不教,是乃父兄之过欤!”说的是古代知识分子耕读传家之梦,可谓中国田园梦的象征。

诗人孟郊亦有《劝学》:“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寥寥四十个字,道出学习的重要性。

颜真卿3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亲自督学。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曾撰《劝学》勉励后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前两句通过对学习环境描写来表达年少读书时应该勤奋,后两句通过头发颜色变化来表达年长时时读书已晚。自然流畅,富含哲理。

作为北宋卓越文学家,王安石也不例外,有佳作《劝学文》:“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另外,其《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答曾子固书》等作品虽然题目没有“劝学”二字,但从内容看,流露出浓厚的劝学情结,实质都是劝学名篇

朱熹也曾留下《劝学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有情景有抒发,堪称佳作。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尽显封建士大夫情怀,确非常人可比。

文人墨客写文劝学,高居庙堂的皇帝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北宋第三位帝王宋真宗赵恒便有劝学文留传后世:“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言通俗,说理明确,十分接地气,老百姓一看就打心眼里喜欢。以今人眼光打量,其思想不免有点“反动”,但其倡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仍有积极意义。千百年来,华人以勤读书为首务,本文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又有宋末元初陈普《劝学歌》:“……后生可畏如日出,千金之躯岂可轻。寸阴可惜莫虚掷,百年安得长青春。有力如虎当猛省,何况责望深父兄。不通六籍不是学,未了三才未是人。……君不见四十五十无闻不足观,总是惰而不学昏昏贸贸枉生天地间。”启迪如日初升千金之贵的年轻人,只有不虚度光阴,才可修来一世的青春之福。陈普先生这样要求学子,自己也是身体力行身先士卒的。据说,陈普先生当年总是在东方只露出鱼肚白,整个村子还被一层白色的轻幔笼罩时,便起床读书、写字;到了晚上,他总是踱步到村外观测星辰变化,并认真记录,终于诞生出“刻漏壶”。此计时器能达到“应时升降,纤毫无爽”的程度,赢得了人为掌控时间的能力,并广为使用,苍生受益。

当然,我们最为熟悉的劝学文当属大思想家荀子的《劝学》。作为《荀子》一书的首篇,《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开篇直接亮明观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用两个比喻,阐述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三个比喻,阐述学习还可以改变自己。“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连用四个比喻,阐述学习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所有这些文字,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论述得至为透彻和全面。而比喻的运用,化抽象为具象,将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劝学》因观点鲜明、说理形象,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由是观之,劝学,作为中华民族之古老传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创作的永恒主题。他们把劝学思想镶嵌在字里行间,创作了一系列劝学文,激励了一代又代学子的不断成长,促进了传统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深深刻在每个人心里,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需求。笔者本贫家子弟,当初正是凭借读书,方端得比较稳平的饭碗,因而深知学习之重要和必要。今辑录古人劝学文,亦是劝今人多学习、终身学习。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