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陵窑历史阶段与现状

 丁中广祥 2020-10-26

【往期回读】

就爱韭菜饺子

我曾救过两个小孩

我大丁沟影视产业梦工厂具体选址敲定了!

今天的教育还有多少气度与宽容?

岁月,可以抱抱我吗?

宜陵窑历史阶段与现状

曹义为

《江都县志》记载:江都旧有工业以窑业为最著……江都砖瓦制造始见于汉代……清末民初,仙女镇北仙女乡、宜陵镇西五里窑皆著名。在保护环境资源政策的“263”专项整治规划中,宜陵窑业终结于2017年。

宜陵镇西古今窑,分布在6.5华里的新老通扬运河沿岸,成带状窑口群,存在过26座窑口,其中,解放前老窑13座,解放后新建窑13座。

从产业、规模、工艺结构来划分,宜陵镇西古今窑焙业的历史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道光七年(1827年)之前,小规模分户作坊式砖瓦窑焙烧阶段。道光七年之前,宜陵窑只有砖瓦窑,焙烧青砖青瓦,手工操作,窑口分属不同窑户,每窑砖坯容量三万块以下,窑型均为耗能大的半月形马蹄窑。

第二阶段:清道光七年至1957年,砖瓦窑与陶罐窑并存阶段。楚陶商迁徙宜陵五里窑,在砖瓦窑附近建陶罐窑,江都窑焙体系改变,形成以砖瓦窑为主体、陶罐窑同时并存的格局。此时,砖瓦窑的规模等结构未变。

第三阶段:1958年至1975年,技术革新与布局巨变阶段。1958年成立江都县宜陵公社砖瓦厂,部分原窑口继续使用的,实行“草改煤”。新建的砖瓦窑容量达3万块以上标准砖,即“解放砖”。1958年新建第一座窑“新生窑”,可容13万块解放砖。1966年,新建“火烧心”与“蒙顶”窑,蒙顶窑炉火为节能的倒燃法。后建焦庄与西湖窑。1958年至1968年,在开挖新通扬运河、建两座船闸、新通扬运河第一次拓浚等三次工程中,焙窑布局巨变:带状窑口群分隔成东西窑区,老窑11座与新生窑拆毁。1975年仅3座窑口运营,1963年拆毁陶罐窑,此后仅有砖瓦窑。

第四阶段,1976年至2017年,一窑多门的轮窑生产红砖为主体,与一窑单门的小窑生产青砖青瓦并存阶段。1976年建第一座轮窑,即宜陵砖瓦厂,简称“一砖”,后建的第二座轮窑,简称“一砖分厂”,均为机械化生产,焙烧红砖,青色砖瓦的窑口中新增平瓦窑,亦为机械生产,止于上世纪80年代初。1979年至上世纪末,因新通扬运河第二次拓浚与承包制的推行,新建小窑5座,拆窑3座,其中拆毁老窑一座,至此仅存一座老窑。上世纪90年代初,有8个窑口运营。在环境资源政策下,轮窑外6个小窑,1996-1997年终结,两座轮窑继续运营20年,于2017年终结。

目前,遗址处建筑名称与原窑名称一致,以及遗址处有原物遗存的宜陵镇西焙窑遗、旧址,尚有4处:

五里窑古代窑遗址。古代五里窑是指一座窑,即世代传称的“老汉窑”,历经多次修缮。清道光七年后,五里窑亦称曹家窑,焙烧青砖青瓦,砖容量3万左右,1958年停用,于1963年建五里窑船闸时拆除。遗址在五里窑船闸东端南岸的“注意安全”标志牌处。遗址处五里窑船闸与古窑五里窑的名称一致。

扈家窑近代窑遗址。亦称“二窑”、“二里窑”,建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焙烧青砖青瓦,砖容量2万左右,1958年停用。位于宜陵船闸东一华里的老通扬运河南岸边,现保留的窑址区域呈正方形,面积约230平方米,距西侧的扈家窑后人扈友庆住宅约10米。

“轮窑一砖”现代窑旧址。1976年建,最初名为宜陵砖瓦厂,租用土地59亩,位于宜陵镇西300米处,与本世纪初另址重建的慈云寺相邻,2017年停用。

“一砖分厂”现代窑旧址。轮窑区面积约80亩,2017年停用。“一砖分厂”在西湖村境内,位于五里窑船闸南的新通扬运河南岸边。

纵观宜陵窑历史,青砖青瓦焙烧窑运营近两千年,终结于1997年;青色陶罐焙烧窑运营136年,终结于1963年;红色“解放砖”焙烧轮窑运营41年,终结于2017年。在宜陵镇西6.5华里的带状窑口群中,曾有过26座窑口运营,目前五里窑遗址、扈家窑遗址、轮窑旧址,分别作为古代窑、近代窑、现代窑的标志保存下来,见证着宜陵窑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的历史。宜陵窑已作为文物保护起来,载入史册,实为宜陵文史记忆的幸事。

感谢曹老先生的大作!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