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志方 | 做生意的柬埔寨娃

 丁中广祥 2020-10-26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80回大合集

做生意的柬埔寨娃

丁志方

丁志方先生: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海军某部任宣传干事,转业后先后在江都多个部门任职,业余时间投入创作,有几百篇杂感、散文见诸各级各类报刊。有散文作品集《暮色炊烟》。

“买吗?一袋一美元,人民币十元。”做生意的这些柬埔寨娃,大多在十岁上下,男娃、女娃都有,黑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瘦得就跟参鲦子似的,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拎着几个塑料袋,袋子里装的不是削过皮的菠萝,就是小个儿的土香蕉。

这些娃大多都光着脚,只有少数的趿拉着拖鞋,就这么在停车场的砂石路上来回奔跑,见到游客过来了,会一窝蜂地围上来,死缠硬磨,一股势在必得的架势。

外出旅游,上当的次数多了,现在我一般不跟这些人搭讪,更不要说这些年幼的娃了。同行的王先生喜欢逗趣,这不,就被一个小男孩缠住了,脚前跟到脚后,想躲也躲不开了。问题是他并不想买,不管小男孩怎样说,他都不温不火,就是不肯掏银子。我夫人有点可怜这孩子,掏了十元钱,买了一把香蕉,可这孩子还是不依不饶,缠住王先生。“不是买过了吗?”“不!你买了,他没有买。”我夫人想解围,孩子却提高了嗓门,露出了一股很委屈的样子。

这些孩子,别看他们很野,语言天赋都很好,做生意,能用几国语言和客人交流。去的前几天,我刚好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在吴哥窟附近,有个柬埔寨小男孩好像故意在秀语言,不断用汉语、英语、日语、韩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向一位中国游客兜售纪念品。其间,还唱了一段在我们国内曾经很火的《我们不一样》,歌曲中有一句唱词,“我们在这里,在这里等你”,被小男孩巧妙地改成了“我们在这里,在这里给你卖东西”。“会说这么多外语,跟谁学的?”女游客显得很惊讶,俯下身子好奇地问孩子。“跟游客学的”,小男孩咪咪一笑,露出一副很得意的样子。视频中的小男孩,那几天成了网红,到了柬埔寨才晓得,像这样会说几国语言的孩子,在这里比比皆是。

柬埔寨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国家,未成年人很多,所到之处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孩子。造成这个情况我想是有原因的,在红色高棉时候,这个国家几乎惨遭灭亡,全国近800万人口,有200多万不是被杀害,就是死于饥饿和疾病,这些人多半都是青壮年,战后国家修复,自然需要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另外,这个国家不养老,没有退休金制度(客观上没有多少老人可养,一度平均年龄51岁,60岁以上就很稀罕),于是,养儿防老便成了大家共同的选择,据说,在这里一家都有五六个孩子,多的能有八到十个。

孩子多,国家穷,抚养便成了大问题,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慈善医疗,九年义务教育等等,但真正有条件上学的孩子还是少之又少,不是因为离学校路途太远,就是因为要帮父母亲养家糊口。学不了文化,只能过早地学习谋生的技能,在柬埔寨旅游,走到任何一个景点,都会遇到很多做生意的娃。除了卖水果,兜售明信片、纪念品的,还有的头戴神兽头盔,等着与客人合影,赚一点微薄的报酬,有的看上去很不起眼,就挎着相机为客人有偿服务。穷且益坚,这些孩子好像都应了中国的这句古话,没有一个向游客乞讨,那一种只图自食其力的自尊,让人心生敬意。

小不点大能耐,要说这些娃,真的很有本事。在小吴哥,我们刚走进景区,就有一个会拍照的小男孩,一直跟着要为我们服务。收费不高,一张五元钱,看人家孩子怪可怜的,拍就拍一张吧,于是,我们跟王先生两口子,按照这孩子指定的景点,美美地留了一个影。拍完了,我们都在想,他没有问我们地点,马上到哪儿找我们收钱呢?在小吴哥转了一圈,等我们回头去停车场时,没有在意,这孩子居然在路上拦住了我们。旅游点上游客如织,熙熙攘攘,他凭什么就能找到我们,难道有跟踪定位仪?那一刻,我们真打心眼里佩服他的用心与机灵。照片拍得很清晰,我们怀疑背景是合成的,但天衣无缝,制作得很精美,看得出技术不一般。

贫穷是不幸的,但贫穷也是一笔财富,看看这些孩子,你能说,他们所拥有的就一定比我们少吗?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