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善祥 | 《杨树庄风情录》后记

 丁中广祥 2020-10-26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合集

花善祥新著《杨树庄风情录》新鲜出炉!

我们需要有营养的阅读

草堆洞里的温暖与快乐

《杨树庄风情录》后记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

先说一点和文学的渊源。20世纪70年代末,我担任竹墩公社文化站长,为了完成县文化馆下达的给馆办文艺小报的投稿任务,在组织不到稿件的情况下,只好自己硬着头皮写稿交差。记得我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是《一张木材票》,那是仿照外国短篇小说《一张彩票》而写的。我什么都不懂,根本想不到如何编故事、塑造人物、细节描写,只是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感触,一个农民把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张木材票弄丢了,是多么揪心,多么懊恼。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晚上草就成章,第二天寄给了县文化馆。后来,县业余文艺创作组组长苏位东老师找我谈心,他微笑着对我说:“小花,你的小说我看了,不错,有生活气息,尤其是语言相当不错,只是你还不太会编故事。”我知道苏老师是省内有名气的作家,他的一番话点燃了我心中的创作之火。之后,我陆续写了十多篇,大都被县文化馆文艺小报和《扬州日报》采用。谁知1981年我在扬州的《绿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公社领导对号入座,这可惹了大麻烦,小鞋穿了几年,还差点丢掉饭碗。我对文学的忠诚度不够,因为这个原因,我选了放弃。正好我也离开了文化站长岗位,到乡政府从事行政工作了。

在乡政府工作的三十多年里,倒是没离开笔杆,但都是写奉命之作。其间也编过小扬剧、表演唱、三句半、三字经、四字歌等为政治服务的文艺作品。那些作品,并不琢磨,信手枯来,一挥而就,没人审稿,也没人说三道四。写得轻松,写过即忘,从不存稿。

退休之后,到一个朋友的公司当顾问,工作轻松,时间宽裕,觉得无聊,就拾笔写一些人物散文,这些人物都是我的亲人、朋友,写起来相当顺手。这些文章,绝大多数在“丁中广祥”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想不到,竟得到许多网友的好评,尤其是老友、作家于水先生的充分肯定。他鼓励我、叮嘱我:“你的文字,你的风格,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咬定青山不放松,管他东西南北风。你就这样写下去,必成大器,不用东张西望。”我知道于水老友是个实诚人,从不会奉承人。成大器不敢想,但,对攀登文学之山我有了信心。2018年,我联系上了青年时代曾在江都干过文化局长的好友王慧骐,我的文学之路总算有了指路人。我每发表一篇文章,他都诚恳地进行点评,既有鼓励,也有鞭策;既有斧正,也有指导。原本闲来写点文字,也就图个自娱自乐,从未想过出书,更未奢求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本集子。是慧骐老师多次鼓励我,把我的书稿拿去,逐篇逐句地“顺”了一遍,我看后激动不已,应了一句古语:“不经厨师手,总有酱黄味。”之后一连串的出版事宜都是他为我张罗。如没有王局长的偏爱,《杨树庄风情录》不可能面世。

同时我还要衷心感谢江苏省丁沟中学张广祥老师,我的每篇文章在他主持的微信平台推发,他为此付出了若干心血。感谢企业家朋友马祥根、姜文建、花为政、沈德祥、陈天宏诸公,他们对此书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倾情相助。感谢老友王珍宏、万练元、冯春林、孙志忠的无私相帮。感谢小纪镇党政办主任吴耀先生、《江都日报》徐多庆先生、扬州中国人民银行张强先生给予褒赞而令我颇觉汗颜的美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想,我现在能算一个文学爱好者了。在这座文艺百花园里,我确信自己只是个米粒大小的苔花。

《杨树庄风情录》已经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原价50元,我公众号文友特惠价30元。欲购此著者,请提供收件地址、手机号码,由作者花善祥主席快递奉寄。可与我(“丁中广祥”公众号小编张广祥)联系,微信号jddzzgx。如欲作者签名,也可满足!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