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世南 | 如春夏蓬蓬然

 舒逸0ruf0d6ggs 2020-10-26
/ 建议在浅色模式下阅读 /



「楷书精进」里,我们所遇的唐代书家
最后一位,是虞世南


这是他留下的《孔子庙堂碑》
来,我们一起再往字里看看




是不是觉得,字里行间,很安静,很安静。
周星莲曾经在《临池管见》里说,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
是这样的,读《孔子庙堂碑》,很像是乘舟游于湖面,春风来,而你与舟与湖与风与微波,一切都怡然自得,都是可喜的安静。
也像是看武功高强之人,任敌如何出手,依然是信手化掉,不动声色。
也许不是一眼望过去就能觉得的好看,但真正看进去,真正写起来的时候,会明白,它是平和的。

 暄桐线上课同学所临写的《孔子庙堂碑》 

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孔子庙在长安建成。于是请来虞世南,撰文、书丹,是为《孔子庙堂碑》的来历。

这年虞世南68岁,是古时人常说的“人书俱老”的年纪了。

《孔子庙堂碑》一经刻成,翻拓成风,一时洛阳纸贵。后来人说,此碑是“唐碑第一”。

不久,孔庙失火,碑被烧毁。再后来复又重刻,也因椎拓过多而毁坏,到了宋时,《孔子庙堂碑》的原拓本已经不多见了,黄庭坚写诗感叹:“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

 林曦老师在课上示范《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赵孟頫曾经见过虞世南的《枕卧帖》,但也说,“平生仅见此一种虞书耳”。在当时,处在赵孟頫的位置上,是能够看到很多非常好的墨迹的,但是他也说,平生只见过虞世南一件作品。
所以漫漫历史里,唯独留下的《孔子庙堂碑》,是我们的弥足珍贵。
古来学虞世南的书家其实不多,大概是因为形虽然可以追摹,但气质和神采,在背后的精神,很难习得。
总说人与书是相辉映的,所以张怀瓘的《书断》里,有一句流传很广,“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所谓的君子藏器,谦让,平和,圆融,虽然一切都不彰显,但每当你仔细望向他,总能发现依然可以从中体会出新的美好。
好像虽然它是默默不言说,却其实也因此说出了更多。
《孔子庙堂碑》的静气,也是虞世南人生最好的映照。在一笔一笔临写前,我们先一同来看看虞世南的人生。


-

最 逼 真


太宗乃以书师世南。然常患戈脚不工。偶作戬字,遂空其落戈,令虞世南足之,以示魏征。征曰:今窥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

——《宣和画谱》
虞世南与唐太宗之间有深厚情谊,二人常常在私下里一起读书,讨论经义,过手彼此都珍爱的王羲之墨迹。
虞世南一直被认为是承继着王羲之真意的那一位,他的老师智永禅师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所以来路便是最经典正统的二王笔法与风格。唐太宗李世民好王羲之,广罗天下墨迹,也心慕手追,说自己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后来米芾在《书史》里说的也切实,“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
虞世南的戈勾,是他手底下最经典的一笔。
太宗同虞世南学书法时,却常为写不好戈勾而烦恼。有一天正写到“戬”字,便空出了“戈”,请虞世南补上。
后来请来魏征品评如何。魏征说,很荣幸看到圣上笔墨,这戬字的戈,真是逼真。


-
两件小事

虞世南历仕三朝,在位者一直在变换。

在陈时初露头角,官职微小;至盛年亡国,仕隋久不得迁;晚年归唐,终受重用,且得其所。

好像寥寥几句,就是一生了。

但在那个朝代更迭频繁的年代里,却也有过两件历史里的小事,他人生里的大事,值得说与你听。

天嘉时,父亲虞荔离世时,虞世南年纪还很小,哀思却过甚,瘦得挂不住衣裳。

他同兄长虞世基在隋为官,虞世基善迎合,也豪奢,虞世南常直谏,很勤俭。虽然二人多么不同,也依然友爱。天下大乱时,作为重臣的虞世基也难逃其中,“世南抱持号泣,请以身代”。

虞世南请求代替兄长去死,虽然是徒劳的挽救,但哪怕是无果,也因为这样的至情,震动在朝在野后世后代的人心。

谏  言

在虞世南三十一岁那年,与哥哥虞世基一同由陈入了隋。虽然有才学,但虞世南向来不善迎合,性格正直,说话太如实,言辞再如何修饰,也是不入耳,不中听。所以几十年里未得升迁,不如哥哥在新朝来得如鱼得水。
但君子是素其位而行身在能接触到大量经籍的清闲官职上,便潜心其中,漫长的时间里,他都默默地做着学问,这是此时他能够做的那件事。
晚年入唐时,已经年过花甲。好像到了这时,虞世南人生的篇章,才如帘幕缓缓拉开的大戏,正式开始。
唐太宗看重他敢于犯颜直谏,诸多的奉劝,太宗都会听进心里,也有感激。想来虞世南的直谏,常年里向皇帝说各种不是,必然是要有智慧的,温和没有火气且能够娓娓,一如他写下的字。
在这个世间,事物会变化,星斗会转移,沧海桑田,世代更易,但虞世南他的一生里,有很多东西,是一直没有变的。
好比一些话,他必然是心里清楚,之于他自己是不该说,但之于人臣应该说的,他便会去说。随之而来的,不论是几十年的默默,亦或是一朝被看重,不是他所能左右的事,他不强求。


-

行 秘 书

太宗尝命写《烈女传》以装屏风,于时无本,虞世南暗疏之,不失一字。

——《旧唐书》

太宗尝出行,有司请载书以从。太宗曰:“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

——《大唐新语》

江南虞氏是浙东有名的望族,也世代为官。生自这样的家庭中,虞世南自小有家风沐染,也随吴郡大儒顾野王学诗文,十余年来不倦。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是沉静也勤学的。
后来一生都是如此,安安静静地做学问,不张扬,很谦和。
所以你看,史书里所记的他。
唐太宗令他写一篇《列女传》以作屏风,但一时找不到原文,就能一字不漏,完整背出,一字不错漏。
太宗出行时,一旁官员请示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车带上,太宗会说,不需要啊,有虞世南在,他是行走的秘书。

说虞世南是长了脚的书橱,才华在满腔,学问在腹肠。“行秘书”,是太宗对他的美称。



-
长路上的一位

虞世南善书,唐太宗于是令他在弘文馆教授书法,给京城文武职事五品以上官员的孩子,讲授楷法。
承袭着二王的笔法,虞世南是将正宗的晋字传入唐朝的那个人。《云仙杂记》言,'虞世南书冠当时,人谓其有羲之鬼',在人人都爱王羲之的年代,大家看他的字,说真得其意,有王羲之的魂魄在其中。
他承继着前朝的遗风,也能别开生面,豁然开朗,且古法森然。所以在当时,那样多的书家,都承他而来。仔细去看时,能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虞世南传褚遂良,褚遂良传张旭,张旭传颜真卿,便形成了唐代书法主脉。
虽虞世南不易学,也依然影响着后世。蔡襄、赵构、祝允明、王宠、伊秉绶、林散之……从古至今,都如是。
他像是站在长路上,始终照耀着我们身后与眼前的那一位。


-

五 绝

638年,在81岁这年,虞世南去世。

唐太宗恸哭,说,“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缺,无日忘之, 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

虞世南与太宗之间,好像有一种超越君臣的亲近,这样一段话,很真切的东西在里面直到虞世南离世很多年以后,太宗依然缅怀追念,梦里相见,如若平生。太宗说,他与虞世南是伯牙与子期的关系,“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

虞世南初谥“懿”,已有美好之意,后来太宗觉得,单这一字不够,改为“文懿”。增一“文”字,是唐太宗心里的一种定论。

他称虞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我们现在看虞世南,是因着他的字真好。

但在当时,人人称道的五绝中,书翰并非最有盛名的那一样。

虞世南的一生很长,晚年时,能随着一朝盛世,成为一代名臣,亡后绘像凌烟阁,是太宗所认定的开国二十四位功臣之一。无论纷繁,战乱,离散,他有他的坚持,他有他的不动。

字多好,是因为那字背后的人多好。于是所书所写,才得以被历史上的众人看见,看重,珍惜,以致如今。


-
高 处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最后想与你分享虞世南的一首诗。

这是虞世南所写的诗里,流传最广的一首。

他说一只蝉虽然小,只需饮一点点的露水,但是它发出的声响,能够从梧桐树间,传到很远。

声音这样高远,不是因为借了秋风,而是因为它和它的心,本就在高处。



一起来写气质好好的虞世南

让心中手上,都有静气流淌

在「楷书精进」唐代楷书的学习里,在最后写到的,是虞世南。
当在颜真卿处压实了笔画,在欧阳询处写好了结构,在褚遂良处丰富了线条,才能行至虞世南。将手上习得的技艺一一先放下,在虞世南这里,学会写得安静,写得平和,写得舒畅。
虞世南的笔尖灵敏,流利也和顺,笔画没有过多的起伏,笔画间也彼此谦让,留出许多余地与空白。
他的从容,与欧阳询的紧张险峻,褚遂良的万千变化,是相互克制的。这也是在楷书的学习里,选择以虞世南作为收尾的原因。
书家的技巧也许能够习得,但其中的精神与气质,却需要用心去体会。
虞世南的难,正是在精神上。他的平和安静,是一丝一毫都不紧张,不控制,但在一种松弛里,却从来不失法度与张力。
正如古人说,学书是先学平正,后追险绝,复归平正。无论技艺多高明,最后仍是要复归平正,但此时的平正,因为已经有漫漫的路途,便已不是最初的那个平正了。
唐时,贾躭在《赋虞书歌》里说:须知孔子庙堂碑, 便是青箱中至宝。
清时,冯班在《钝吟书要》里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
而我们喜欢他是安静的。
期待在「楷书精进」里,与你一起写《孔子庙堂碑》,一同行入这座安静又祥和的宝山,各得其乐。

🌟

暄桐教室的「楷书精进」正在报名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