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敢问奇葩逻辑?

 留美学子 2020-10-26

【留美学子】的 读者文摘
第 951 期 原创精选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看了高晓松等三人在电视节目《奇葩说》中怒批清华大学博士学霸梁植同学的节目后感慨万千。于是又看了一遍,又涌起了感慨;接着又看了一遍,感慨了的感慨。越看越觉得逻辑上的奇葩在教育领域中无所不在。



 

“我现在有很大的纠结,因为我面临明年毕业嘛。。。我也在想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然后会让这三个专业能发挥作用,自己也很开心。”梁植一上来就兴匆匆地表白着。

梁植同学从大学的法律专业,到硕士的金融,再到博士的新闻与传播,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专业本身就足以说明他对自己的未来根本连想都没有仔细想过,更不要说对将来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了。

这么一位至今还混沌着的学生快到毕业的时候才想起来并笑容可掬地跑到电视摄像机前,在全中国人民面前放下架子去请教当今社会上自以为能扭转乾坤的老师们错了吗?

从逻辑上梳理,梁同学小心翼翼地捧着在他人眼里高不可攀的经历到《奇葩说》节目去展现自己的奇葩难道跑错地儿了?再反向地从逻辑上思索,如果这档子电视节目的名字不是称谓于“奇葩”的话,请教尊敬的老师们,你们觉得这位可爱的梁同学会满面春风、意气风发地踏足一个中不中洋不洋的地儿去求签未来吗?

我就纳闷了,

《奇葩说》什么时候关心起“镇国重器”和“胸怀天下”了?如果你们认为梁同学没有这样的抱负,请问你们算不算已经具备了“镇国重器”和“胸怀天下”的风范?或者说你们已经是“镇国重器”及“胸怀天下”之君了?如果你们实礅礅这样认为的话,请问你们是不是打算让全中国的优秀儿女们长大成人之后也像你们一样凑活几个小板凳齐刷刷地捂在一起去唠叨下一代的梁同学镇国重器和胸怀天下?


我又纳闷了,

“名校”怎么了?难道名校读的知识不是几百年来世人遗留下来的知识?或者说死人堆积起来的知识?再说了,名校出来的学生靠嚷嚷镇国重器和胸怀天下就不用找工作了?请问你们在《奇葩说》折腾奇葩算不算工作?全世界都知道人类走到今天,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是在工作中联想出来的,是在工作中产生与完善的,而不是坐在摄像机前瞧着天花板数着唾沫星子摆谱朦胧者的。请问这样的逻辑复杂不?还能理解不?

我接着纳闷了,

如果说清华大学被你们说成跟技校一样的话,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梁同学找工作的热情呢?还有什么理由去期盼梁同学成为镇国重器和胸怀天下的改造者呢?这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堵逻辑寻求自相矛盾吗?

我一个劲地纳闷着。。。

教育是严肃的,更是由逻辑组成的。因此,任何违背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不但不能实现愿望,比肩世界更只能成为青春中的朝思暮想!

我糊涂了一次,

是因为钱学森老人家那句幼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悄悄地请问老人家,您有什么逻辑和理由认为我们的学校有能力培养出比肩世界的人才了?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现代科学是最近几百年才发展起来的,可这些学科中已经产生并积累了成千成万个定义、定理。

难道不知道其中只有屈指可数的成果是由华夏儿女发现并建立的?不管是我们的学校还是他人的学校,哲学、文学又有多少华夏人才被培养出来的?晚辈以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恰巧说明了您老人家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育、去深思教育,尤其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之一:西方科技人文发展史!

我又糊涂了一次,

是因为清华大学的施一公教授兼副校长感叹,“我们这么多极其优秀的中国学生到了国外,能脱颖而出的非常少。”请问教授是怎样定义“优秀”的?“优秀”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教授的感叹之意是不是惊讶国内所谓的极其优秀人才脱颖不出,到了国外定能脱颖而出?请问这个奇葩逻辑该怎么走通?

我再糊涂了一次,

是因为有太多的人才提倡“精英教育”。他们怀揣着在国外研究的成果,有了一个显赫的头衔,于是论道起教育来了,论道起如何培养“精英”来了?是否全然忘了自己是怎样在自己领域里兢兢业业、持之以恒的思考才换来的今天?是否全然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吸收知识的能力不同、人与人之间智力发展先后的不同?“精英”是被聚集起来培养的吗?“精英”是从低龄儿童里选拔的吗?

我一个劲地糊涂着...

教育是庄重的,教育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教育更需要按照每个孩子的特点去培养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是怎样成长为优秀的人才都还稀里糊涂的话,那么这样的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越多也就越误人子弟;这样的人才说的话越多也就越误导后来人。误导了一代是福,误导了几代是祸!

 

中国五千年辽阔的智慧大地上,何时稀缺过看出教育问题的人才呢?又何时稀缺过批评教育的人才呢?更何况稀缺过奇葩吗?

作者其他力作链接

知道吗?你孩子也会被医生误诊!如何防患于未然?


【留美学子】已发表950期 精彩好文

近期文章链接

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五分钟

点击10亿的演讲:如何让拒绝成为你的礼物?

如果我再重读一次研究生, 感悟5要点

诺贝尔奖得主:塞勒如何成功翻转了人生初期"很糟"的境地

揭秘留美北大生唐晓琳:自杀隐情缘由

离美国教育最近的中国课堂在哪里?

为何只95%的中国学生不适合奥数?(附最棒华裔数学老师精彩演讲)

愿天下父母读一读,让悲剧别再重演 (附视频)

男孩教育今天为何更难: 美国专家5点警示

还发表的相关内容

美国名校之路的“道与术”(万字演讲笔录)

与【环球时报】深度对话:留学不该如此这般劳民伤财

清华教授:为何优秀中国学子到国外脱颖而出的极少?

北美清华校友发言:读书时不知晓校训,校训第二点今天哪里去了?

留学国外,怎么你交的还都是中国朋友啊?

你羡慕的美国精英教育,并非是你来留学真正能获取到的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