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子仲秋游天国(组诗) 游四川部分景区抒怀

 环球视角观察 2020-10-26

(一)思蜀序


作者:久歌

秋游天国吟诗賦,绵阳谦恭迎京庶;
天府之国为盆地,亚热雨林常湿季;
丘陵山川富梯田,层层梯田保墒含;
沃野千里商贾集,肥田贮藏五谷喜;
桑麻竹笋都是宝,银花金果可不少;
千佛寺里卧佛灵,圣水寺旁济民生;
满目青青绿江岸,仿佛南国园重现;
人娇花媚草木葱,山青水碧龙须生;
浅尝绵竹美曲酒,又闻蜀汉故事鲜;
天府人杰地又灵,大禹治水美名扬;
其子启建第一朝,夏朝承启中华篇;
现实主义诗圣杜,大唐诗风正中天;
欧阳修兮苏东坡,代代英才不虚传。
旑旎风光收眼底,红雨林中有道仙;
一路高歌过剑门;剑门关中无险关,
白龙江脉地理志,郦氏道元有标识;
秦岭横贯川东西,岭南岭北两重天;
江山地理分界线,峻岭四季雪压山;
白云雾锁绕山峦,云脚升腾似龙盘;
茶马古道山连天,马不停蹄至松潘;
羌笛声声绕寨口,唤醒劳顿吾一行;
古老羌族非小可,殷墟专载在甲骨;
千万年来栖荒野,雕笛银绣有四绝;
一绝雕楼巍矗立,笛音伴舞为二绝;
三绝自古恋白银,刺绣发明为四绝。
皇泽寺里无皇影,代有羌人享龙福;
汶川映秀多苦难,八年歌唱英雄汉;
岷水两岸村镇新,立党为公政为民。
如梦如幻古蜀国,至今叹息亮诸葛;
当年天下已鼎立,为何频繁动干戈?
主公崩殂亮辅政,应佐阿斗守疆国!
出师一表连征战,鞠躬尽瘁身先碎!
忽忆少时先生言:多情勿看古三国!
偏偏涉奇游蜀汉,惊叹先生启蒙者;
读罢三国掉眼泪,替古担忧莫笑我! 


 (二)九寨沟


夜宿九寨景区傍,小憩一夜兴致昂;
鞍马劳顿尘飞远,九寨神沟咫相望;
童话世界现眼前,人间仙境不虚传。
阿坝高原多凝雾,三沟九寨在北麓;
一沟树正为主沟,最旺风光在此景;
海子吐珠连成片,翠蓝宝玉透水线;
湖泊似镜人成仙,人仙处在晶莹间。
二沟正名则查洼,高寒纬度育金蛙;
金蛙含珠造长海,群海五彩又斑斓。
三沟日则为最美,一年四季多绚丽;
飞花浅瀑奔腾急,水光潋滟青波碧;
原始森林多伟岸,青蓝变化随四季;
鸟语花香醉来者,芦荡轻摇游者心!
高山深谷堰塞湖,云山林天巧密布;
山林倒映绿水中,醉人景色属青笼;
水天交融为一体,翠蓝多彩似虹起;
浅水层落错跌急,瀑烟洁白飞沫浠;
湖布相生叠相依,飞沬静泊竞互吸;
丛林穿流不间歇,青龙吸水现奇迹。
乘兴一游九寨沟,不看牦牛心不宁;
牦牛肉鲜香可口,好客藏民款游者
。 


 (三)岷江源


兴游九寨难忘怀,细雨菲菲寻江源;
高天雾滚送寒忙,岷江源头士气旺;
顺势山溪寻泉眼,忽见江源迷茫茫;
历转九曲十八弯,岷山之巅江源现;
涓涓细流逞顽强,昼夜奔驰不自狂;
汇聚小滴成江干,汹涛不怒润两岸;
当年红军过岷山,逶迤山峦白雪翻;
白雪皑皑山荒荒,红军途中炊断粮;
饥寒交迫红军汉,坚定信念不畏艰!
岷江源头莫道险,淙淙溪流跳山涧;
山涧聚泉富江川,一泻渲腾出岷山;
岷江弯弯把路带,引我一行至平原;
平原成都在眼前,沃野千里一线天。 


 (四)黄龙


九寨沟中赞九寨,黄龙须中叹黄龙。
腾云一跃锁山顶,驾雾翻飞冒金星。
雪山飞梁望龙坪,幽曲桥傍龙欲行。
千层碧水收眼底,龙飞凤舞荡气宏。
脚踏云雾漂异彩,高山劈立如剑峰。
虚实相伴动静生,行云流水总关情。
人间瑶池尽风流,流光异彩钙化硫;
黄龙长卧松潘县,松潘因此而闻名;
沟谷地处玉翠峰,高山岩水互交融;
融水因势起伏欢,彩池成群龙显灵;
金沙泛黄铺满地,钙水飞流冒黄气;
龙背点缀片片鳞,鳞光闪闪若黄金;
龙头枕雪喷白雾,金腰银尾盘龙身;
周边翠绿映彩池,彩池迷人人忘食;
池池如玉凤卧池,盆盆似珠龙衔珠;
金池银地色各异,上金下银黄中翠;
黄龙飞瀑藏金猴,轻风漫卷五彩璧;
争艳池中映娇艳,娑萝映彩红杜鹃。
奇秀仙容滿山谷,蜀汉之游醉黄龙。
我爱黄龙赞黄龙,梦骑黄龙游蜀中。 


 (五)都江堰


公元前二五六年,李冰父子巧机缘;
秦国蜀郡李太守,携子考察岷山巅;
一望无垠贫土闲,可惜岷江造平原;
决心利用岷江水,为国为民溉粮田;
智修江堰历八年,终于修成都江堰。
江堰分为内外江,内外两江司职祥;
外江排涝功劳大,山洪瀑发不可怕;
内江属于人工河,由此河渠分两沟;
河渠沟成灌溉网,沃野万亩赛天堂;
分水堤旁是离堆,两者之间又建堤;
历经两千三百载,防洪灌溉连排沙;
涝旱依人从无变,天府之国无饥寒;
治水降龙李太守,二郎伏龙宝瓶口;
不怕鬼来不惧邪,无坝引水开先河。
李冰父子都江堰,青史留名功可见;
秦国战备三十载,粮草储蓄国库满;
赢政策略灭六雄,实现一统大中国;
自古韬光才养晦,复兴华夏民族梦。
都江堰区风光丽,堰与山水融一体;
天人合一高境界,自然生态精典聚;
城桥林翠如诗画,岷江绿水奔驰下;
分江七条穿城过,轻歌曼舞绕三匝;
林海涛涛碧江透,青草茵茵迎京客;
木棉鲜花遮望眼,千古道技真奇妙;
蜀中男儿勤劳汉,历代贤士护遗产;
遗产誉满中华篇,世界古堰现奇观!
 


作者简介:久歌,原名杨久爱。其祖籍河北唐山滦南人,现居北京。他自幼酷爱文学,参军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有幸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中文秘书专业学习深造,深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现代诗”、“后现代诗”、“朦胧诗”及“伤恨文学”的影响。曾以忤言、立新、久歌等笔名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小小说等作品。特别是近些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颇丰。其诗风朴素、文字细腻、感情丰富,涉猎广泛。并以“面向生活,积极向上;面向大众,讴歌时代。”为创作宗旨,其作品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喜闻乐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