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和大臣们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昵称535749 2020-10-26

2020-10-26 13:43

华人号:杂谈天下

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山海关,当时的八旗兵还未腐化,是世界一等一的精锐,故而横扫天下。

顺治六年(1649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汉人将领领兵南下,清除南明军队,由于表现出色,被清朝封王赏爵,世袭罔替。

南方大部分地区被清朝平定之后,孔有德被清朝派往驻守广西,封为定南王,顺治九年(1652年)病死于桂林。孔有德的儿子孔廷训继承定南王爵,被南明第一将领李定国所俘获,直接被处死,只有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逃回清朝,清朝为了笼络孔有德残部,孝庄太后收孔四贞为干女儿,册封其为和硕格格,孔四贞也成为清朝唯一的汉人和硕格格。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和大臣们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顺治十八年(1662年),吴三桂杀害南明永历帝于昆明,他所谓的为明朝君父报仇的伪装彻底被撕下,成为清朝的一条忠犬。

清朝也给予吴三桂高回报,让吴三桂家族世袭云南。

到了康熙时期,吴三桂的权势更进一步,可以说是不逊于任何满蒙亲王,这时候的吴三桂其实更想安度晚年,但是没办法,清朝不会允许汉人里面出现不听指挥的诸侯,就算是忠犬也不行,毕竟只要是犬就有可能反噬主人,决定进行削藩。

吴三桂看到削藩令下来之后,就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可选,于是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决定先发制人,起兵造反。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和大臣们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他知道温水煮青蛙最为致命,还不如赌一把,反正自己和清朝早晚都会动手。

康熙进行削藩也有属于自己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三位藩王的实力的确太强大了。

孝庄太后和满蒙大臣更希望求稳,因为削藩削的主要就是吴三桂,只要吴三桂死了,削藩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他们认为吴三桂老了,拖上几年说不定就死了,所以不希望演变成兵乱。

但是他们小看了吴三桂,吴三桂虽然是已经年迈,但是他枭雄本性依旧在,根本不给清朝稳的机会,直接起兵造反。

而且清军的战斗力特别是八旗兵的战斗力在北京城这和平环境下呆久了是不会有任何提升的,甚至可以说是大为退步。

虽然说出兵打仗,生灵涂炭,但是对百姓不好,不代表对清朝不好。

吴三桂、耿精忠、康熙、孝庄太后、满蒙大臣都不是考虑百姓死活的人。

清朝每年投到三藩的财力,物力都是十分巨大的,这给清朝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虽然清朝给予三藩如此巨大的支持,但是三藩毕竟是著名的反骨仔,加上清朝对汉人的防备与敌视,三藩怎么可能全心全意为清朝做贡献呢?

在当时,吴三桂的“西选”的官员们不仅西南方、南方,甚至已经渗透到了北京城和北方地区。

而清朝也天天在三藩地区掺沙子,给三藩上眼药,在开战前,双方已经进入水火不容的状态。

如果三藩谋反的时候能够同心齐力,绝对是可以推翻清朝的,因为三藩的精兵虽少却依然活跃在前线,清朝的军力虽多却天天泡在和平环境下。

可惜当时的三藩并不同心,尚家父子首鼠两端,对清朝和吴三桂分头下注,尚可喜装着誓死不同意造反,并且愿意以身示忠,主动卸任回家,不参加朝廷纷争,儿子尚之信却坚决要造反,这样两头得好处。

耿精忠倒是对吴三桂的谋反事业大力支持,但吴三桂却一直只是利用耿精忠,压榨耿精忠,不断地向耿精忠索取,最后搞得耿精忠腹背受敌,到了危急关头,吴三桂也并没有伸手去支援,被逼无奈,耿精忠只能投降清朝。

早一点撤藩的好处也有,那就是不给三藩更多的准备时间,毕竟吴三桂本身就是地方大员出身,不仅擅长军务,更擅长政务、民务。吴三桂对百姓屯田增强财政力量和激励军队壮大军队实力的能力是非常厉害的。

其实康熙的早点出兵也不能说是错误的选择,早点出兵虽然让清军仓促出战,但是也让三藩仓促应战,何况康熙年轻看不清形势,难道吴三桂、孝庄太后和清朝那些征战四方的满蒙大臣会看不清形势吗?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和大臣们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三藩之乱爆发,对于清朝来说未尝不是好事,毕竟受灾的是汉地百姓,削藩的也是汉人藩王,满洲人没有任何损失,那对于满洲皇帝来说,早点爆发早点结束,早点高枕无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