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文浩:九九重阳, 孝乡“董永故里”行

 故乡万荣 2020-10-26


作者简介:董文浩,微信名,浩子。中共党员,副团职军转干部,陆军中校,大专毕业,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人,现退休定居运城市。


九九重阳, 孝乡“董永故里”行
文/董文浩
图片:自拍    董学文提供

金秋十月,清气爽,硕果飘香。家乡小淮,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

今天,是个好天气,好日子。

辛劳了一秋的乡亲们,放下手中的活,扶老携幼,衣着得体,成群结对,喜气洋洋地从家中,直奔村里的董永文化广场。


布置一新的董氏宗祠门前,两只大石狮栩栩如生,威风凛冽。两侧摆满了历年来村里表彰的孝亲敬老、老有所为、和谐家庭的光荣榜,像一朵朵五月盛开的火红石榴花一样光彩夺目。两条写着“传承董永精神  弘扬德孝文化”、“董永精神贵在孝”大字的条幅,横挂在台阶上空。一只古香炉立在一张长桌上,桌子上摆放着高香和各种供品。

祠堂对面的舞台上。董永传说,市级传承人学文老师,今天格外精神,此时手持一瓶矿泉水,对着台下忙着分发领取的人群开始了即兴演讲。一瓶来自稷山厂商为这次活动友情赞助的普通山泉水,让他给捧出了一朵花。董老师说,此泉乃神泉,包治百病,喝了能让人白发变黑,并举例某人以正视听。望着老师那黑白掺半的头发,我心里不由直乐,老师您这广吿做的也太唸火了。


      戏台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浓浓的乡音乡情不绝于耳。我陪老妈参加今天的节庆活动。刚安顿好老妈找好座位,就让村长抓了公差。大村长把我当作家使唤,让我帮着照相,写一篇颂扬古村的小文。父母官的话还是要听的,宣传家乡,宣扬董永精神,是董永故里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庄严的祭祀活动拉开了序幕。学文老师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郑重地宣布祭祀典礼开始。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感恩的精神遍及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村两委一班人与村上的乡亲代表依次排成一列,手持高香,虔诚地燃香跪拜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祈求先祖疪护和保佑子孙平安发达,董氏族人永续辉煌。

几名穿戴齐整,精心打扮,精神饱满,身披红绸的三十六、四十五岁的村人,在祠前拜过祖先,每个人心里默默地许下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借老祖宗威武,期盼来年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梦想成真。


村长武娃,已是连任三届的老村长了。当初,竞选村长时有一个承诺,每年给村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算上今年,这一发就是九年。老书记运娃喊来村里的干部们,给台下翘首期盼的百名寿星们每人都发了一个红包。红包虽小,但有情有意,体现了村两委对老人们的一份关爱之情,体现了董永故里敬老尊老的一种传承。我看到老人们脸上那充满喜悦的微笑,不由拿起手机抓拍了几张照片。

武娃讲,村里九九重阳节“晾衣晒被”活动己进行了十几年,各家各户争先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在外的游子们,那天也会特地返家,陪同父母一道在人前显摆,花花绿绿的衣服被褥挂满整个广场,蔚为壮观。这些是面子活,里子才是敌实活哩。

去年,两委与村老协会,在村民中开展了为父母送保障金活动,要求子女每月给老人不少于三百元的生活费,并派专人入户监督落实执行情况,效果很好。老人们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幸福金”。真金白银,实打实的一份孝敬,老人手里有钱,心里不慌,逢会买个菜,平时行个门事,给孙儿买个好吃的,腰板挺的直直的,底气十足。

我在想,真正关心老人,不要在乎形式,不要在节日时才表示关怀,无需用金钱和物质衡量关心的程度,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句流露真心的暖心问候,一件新鞋新衣,常会使老人知足快乐。

“小淮村九九重阳节孝亲敬老表彰大会,现在正式开始。”

平日里,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的“四大金刚”运娃书记、武娃村长、星娃支委、蓉蓉主任和乡里的领导、特邀嘉宾、老协会的会长董老师端座在台上。


今天受表彰的有董腊梅、牛英贤、董建国三个文明和谐家庭,老有所为模范谢俊庭老先生,好媳妇代表高艳锐、高晓娜两人。董老师首先介绍了几位村民的先进事迹,武娃村长、运娃书记依次发言。书记讲,这次评选活动,与以往不同,一是由老协会提名,村两委班子经严格审核,最后确定。二是赋予评比活动更多的内涵。不光要求子女敬老孝亲方面做的好,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上,也要积极热心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号召广大村民十分珍惜董永故里这块金字招牌,传承和发扬董永孝亲善行感恩奉献的精神,以德为本,忠国爱党诚立身,以孝当先,敬老孝亲善作魂。

在台下村民们热切的关注中,二0二0年前小淮村评选出的文明和谐家庭代表、老有所为标兵、好媳妇们,昂首走上主席台,从乡里领导,书记、村长手中接过光荣匾和奖品,接受乡亲们的检阅和赞扬。站在人前台上,个个腰板挺直,风光无限。每个人的脸上容光焕发,满满的自豪。此刻,所有的付出是那么的值得和无悔。

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村两委、老协会都要组织评选出一批文明和谐家庭、好公公、好婆婆、好儿女、好妯娌、贤内助,并为他(她)们颁发奖牌,披红戴花,隆重表彰。敬老孝亲,孝乡贤风,在村民的血脉中流淌,在村风民俗中传承。小淮村,因传承德孝精神而民风淳朴,因弘扬德孝文化而名扬河东。董永故里,董永传说,德孝文化,成为家乡的一块金字招牌。

戏台上的大喇叭里传来好听的蒲剧音乐,这是开戏的前奏。久负盛名,誉满京城、威震三晋的运城市蒲剧团送戏下乡,为小村带来了三天五场大戏。听村里老人讲,上一次市蒲剧团来村演出是在五十五年前。这次村长、书记三进运城,用真诚感动了剧团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才有了九九重阳节,蒲剧名角进小村。

能近距离观赏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王艺华、贾菊兰、吉悠芳的精湛表演,乡亲们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剧团在村里义演三场,村里的董波带头捐资五千元,十几位热心公益的人士每人两千、一千的掏腰包,献上一份爱心,为喜爱家乡蒲剧的乡亲们奉送上两台大戏。台上蒲剧名家们倾情表演,台下观众掌声欢呼声不断。


《挂画》一剧,民国时,由蒲剧名家存才先生首演,红遍三晋大地。今天剧团的名角,又重现当年名角的风采。那小娇娘,一把椅子上,斗技竞险,玩金鸡独立,飘飘欲仙,出神入画的高超演技,令人眼花瞭乱,不知迷倒了多少老少戏迷。

《枣儿谣》一剧,是真实发生在稷山县的一段人间传奇故事。由原县委书记与县文化局长合作完成。故事情节跌宕当起伏,引人入胜,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剧中男女主人公,为寻弟十八年风餐露宿,遍尝人间冷暖疾苦,历经磨难,终归一家人团圆。兄嫂有情有义,兄弟一往情深,故事感天动地,彰显出人性的光芒。
《曹庄劝妻》,又叫《杀狗劝妻》。由梅花奖得主吉悠芳主演,也是其成名之作。讲述的是曹庄有妻焦氏,甚不贤,好吃懒做,刁钻成性,尤对婆母虐待,吃穿不周。曹庄劝妻,焦氏胡搅蛮缠,耍赖使泼,拒不认错。引得曹庄火起,适有家养之狗跑来,一刀将狗砍死。焦氏经此一事,幡然悔悟,改变对婆母的态度,从此一家人和睦相处。

精彩纷呈的戏剧表演,让我的乡亲跟着剧情的变化,一会笑一会跟着哭,感情宕荡起伏,美美地过足了戏瘾。后生们从戏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和人生启迪。我们曾立足于父母这棵参天大树的溫柔和保护,愿我们的父母暮年在树荫下乘凉,体会儿女的孝心,安享桑榆晚景之乐。戏如人生。人间亲情,是人世间最珍贵最美好的感情。

广场的东北角,一长溜的万荣特色小吃飘香四溢,引得人不由直流口水。老年人喜爱的是老碗油辣子热锅子,深秋天凉,吃一碗暖心暖胃。小年轻时尚,喜的是烧烤、炸肉串、啤酒饮料,小娃娃最好哄,满眼都是好吃的。我尤喜欢刚出锅的炸油糕,上面洒点白糖,咬一口,蜜汁顺着嘴边流,甜在嘴里,甜在心里。好吃的要赶紧端一碗,送给人群中看戏的老妈与乡亲分享。再要一碗,送给劳苦功高的岳父母大人享用。

看完戏,武娃和星娃、蓉蓉带着村里七十岁以上老人,游李家大院和后土祠。这是当初的一份庄严承诺,连续三届两委班子,忠实履行至今。


两辆豪华旅游大巴,一大早停靠在董永孝文化园门前。董永孝文化大讲堂里,今天格外热闹,乡亲们满脸喜气洋洋。

我第一次来这里,就被园内那浓厚的乡情乡亲人情味所感染。在至贤至孝的先祖董永座像前久久凝视,一首小淮谣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先辈那战天斗地的光荣岁月。在“人物春秋”展厅里,忠实记录了官海精英、业界翘楚、大孝传承、烈士丰功、军中英才的动人故事。孝歌新唱,巾帼孝星、文明新星,犹如天上闪亮的星星。

董永孝文化大讲堂把忠党爱国,孝行天下作为传承的宗旨,弘杨正气,传播正能量,赋予董永精神深刻的时代内涵。其中董大中、董俊业、董学文先生,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汗水,功不可灭。县、乡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怀。家乡人民以董永后裔为荣,传承董永精神,在新时代上演了一幕幕人间董永的动人话剧,生动体现了董永后人的一种家国情怀。

武娃村长,向各位老人每人分发了一顶红红的旅行帽。帽子是请人专门订制的,帽缘正中醒目地印有一个大大的篆体孝字,两边分别印有“董永故里  大孝之乡”、“忠党爱国  孝行天下”的字样,戴在头上,大气好看,人显得有精神,气度不凡。

身背药箱的蓉儿,发给每人一只口罩,叮咛记得戴上,防疫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保龙几位老先生,各手持一面红旗,走在出行的队伍前头,举过头顶不停地挥舞着。在马达的轰鸣声中,车子载着我的亲人我的乡亲,向幸福出发!

第一站游览的地方是李家大院。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晋商三雄,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呈现出的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特色的民居中的一朵奇葩。李家白手起家,以农聚财,以商致富,以工兴盛,而尤为难得的是富不忘本,广做善事,世代相传,在当地广为流传,人称李大善人。“其善行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顿之人思变,乖戾之人思善。”

我的家乡董永故里,是大孝之乡,百善孝为先,溯本同源,一脉相承。应了那句老话:“人可能贫穷可能富有,人可能是平民百姓,人可能是高官显贵,只要心存一善念,定会浩然天地间”。

在行进的车上,董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有关“董永传说”争夺战的故事。

话说二00五年,文化部在全国首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工作。著名作家、《批评家》杂志主编大中先生和老爸,根据家乡祖辈相传的董永和田仙的真实故事传说、物化见证,经过大量的史学研究考证,合作编写了《董永传说》非遗项目申报。大中先生呕心沥血,著有二十九万字的《论董永》专著,洋洋洒洒,有根有据,极具说服力和可信度。他们整理好资料送审时,这个时候已接近评审尾期。全国有十三家申报同一项目,其中三家已被内定为“董永传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日将正式公布。

大中先生和老爸期间多次交流,据理力争,用事实说话,与评审专家和相关联方,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惊心动魄的大辨论、大决战。好一个大中老先生,三上京城,以翔实的史料记载、人文地理、民俗风情、可信度各个方面,誓与三雄一一争比,说服了评审专家。大中先生那一句传世名言:“这董永不是那董永!”,成了一段人间佳话。

我的家乡得董永真传,上天佐佑,从榜上无名,一举力压三雄,脱颖而出,硬是争得了个“董永传说”,全国第一!董老师说,我老爸一直对此引以为荣,经常给人宣讲:“董永传说,全国第一,董永故里,全国唯一。这是家乡的两块金字招牌!”我的乡亲,不论走到那里,都为自已是大孝子董永的后商,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在李家大院高大的正门前,我为乡亲们拍下了孝乡老人可敬可亲的合影照。路遇一美女,热心地帮我和老妈拍下了在一泓湖水古楼石凳边的珍贵合影照。我迫不及待地发至微信“一家亲”的朋友圈上,与运城、河津的亲人们共享快乐。
车子翻山越岭,载着我的乡亲们,直奔黄河岸边庙前村北的后土祠。


后士祠,是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的祠庙,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近几年引来国内各界人士,港、澳、台胞及海外华侨,寻根问祖,慕名而来,祭祀后土。汉武帝刘彻在此写下流传千古的“秋风辞”。当年张仪经过秋风楼下的古道,过河入秦。传说他是“万荣笑话”的祖师爷,去了秦国,当着秦王面,讲了三个笑话。秦王大悦。以后,张仪当了秦国的宰相。华夏始祖今何在,山西万荣后土祠。众乡亲来这里,祈祷后土圣母所辖九州,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保佑全家健康平安,兴旺发达,万事如意。

回去的路上,大家难掩内心的激动心情。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度过了一个快乐、祥和而又美好的时光。锦锈前程党指引,今天的日子过的真让人心里踏实和舒心。

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敬老孝亲是先辈传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重阳节的意义,承续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凝聚起十三亿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常怀饮水思源之心、常怀敬老之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梦,正在我们手上变为现实。真想再活一百年,那时的天,那时地,那时的家乡和我的中国,该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心动的光景。
真的好想好想,陪我的至亲至爱,我的父老乡亲们,一路走下去。让我陪您踏过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饱览伟大祖国的如画美景,壮丽山河!

喜欢本文,给个“在看”。
赞赏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

故乡万荣您身边的家

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