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并不是提高结婚率的唯一解药

 新用户78168KoG 2020-10-27


降低法定结婚年龄,

并不是提高结婚率的唯一解药

作者:慕斯姑娘

图片:网络
击上方绿标 主播清溪为你播读



近日,一则“建议法定婚龄降至男20女18”的议题迅速登上热搜,引来网友纷纷议论。起因是,目前,婚姻家庭编草案二审稿中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延续了婚姻法的规定。

此次引起争议是因为,有学者认为二审稿中对法定婚龄的规定依然过高,应当适当降低,建议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女不得早于十八周岁”。

学者表示,法定婚龄是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结婚的年龄,不是当事人必须结婚的年龄,更不是当事人最适宜结婚的年龄;是否结婚由当事人视具体情况而定。降低法定婚龄,有利于改变目前初婚初育年龄偏高的现象。

学者基于社会、经济、人口等众多方面因素提出此建议,自有道理。但作为社会一员,我们却越发能感受到当今人们已经习惯了晚婚,甚至是不婚,这或许不仅仅是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就可以改变的。

01 

婚姻性质的变迁

在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足以说明一直以来人们对婚姻的定义,传统时代,女性相对处于弱势,嫁入婆家依靠丈夫而生存。也许现在在一些边远地区,也依旧存在这种现象,所以才会有即使发现丈夫出轨,依旧不敢离婚的可怜女性。

曾经听一个同学讲述的案例,边远地区的一个女性,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一次回家后,妻子发现了丈夫已经和别人情话绵绵,那种感觉就像刀子扎进内心,但她依旧没有勇气离婚,于是向外求助咨询,当事人给自己的理由是,丈夫目前还只是精神上的出轨,还没发生行为上的。

所以,不知如今有多少女人还在忍受着婚姻中这种冷暴力,至少在女性越来越独立的今天,凡是能自食其力的女性都期盼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一方面源于物质的满足,另一方面源于对精神契合的需求。

婚姻性质已经由最原始的穿衣吃饭,演变为相扶相持,共同进步。好的爱情都是势均力敌,好的婚姻都是,你很好,但我也不差。

所以,至少在现代都市中,很少有人会因为生存依靠而选择结婚,因为大家,尤其是女性,基本都能自食其力,所以就不必委曲求全。

 

02 

婚姻之于个人的意义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讲,婚姻的功能在于:繁衍,甚至是“为繁衍而繁衍”,也就是“传宗接代”。古希腊人把“生育”(获得后代)和“共享生活”(生命共同体)作为婚姻的双重职能。古希腊哲学家穆索尼乌斯说:“假若有什么东西是符合自然的,那么这就是婚姻。”

这种功能体现为给男女双方带来的收益,但婚姻也是世俗的。李银河老师曾在《奇葩大会》上道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婚姻终将会消亡”。她说:婚姻未必会真的彻底消失,但未来可能就20%、30%、40%大概这样的比例会结婚,总体呈现一个萎缩的状态。 

是啊,当大量的出轨事件被曝光,让人们对婚姻的信心逐步递减,原来曾经甜蜜恩爱妻子貌美的人,竟然也会出轨;当离婚成本变高,会给结婚带来阻力,毕竟离婚是件消磨精力折磨人的事情。当生活的重心在于找寻人生的意义,那么结婚与否又有何区别呢

传统社会,结婚是女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如今女性广泛进入劳动力市场,甚至收入多于男性的现象已很常见。追求事业成功的男性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上,他们都希望先谋生再谋爱。

03 

婚否已成为一种选择

社会发展早期,人们希望通过婚姻来结伴同行,两个人一起抵御风险,而社会发展迅速发展后,反而人们会习惯于晚婚,即使法定结婚年龄一再降低,究其本身,结婚这件事还是要看个人意愿,以自己的选择为主。

对于大多数未婚青年来说,都更加看重精神和志趣的契合,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大龄未婚青年,这不能说是社会的退步,而恰恰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很多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都希望工作稳定,有一定经济基础后再进入婚姻,毕竟,婚后的日常开支以及养育下一代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需要一定的物质准备。

所以,在情感自由发展的今天,结婚年龄已不是提高离婚率的唯一解药,有结婚需求的依旧会早婚,不想结婚的依旧迟迟不婚,只希望不管婚否,你都能拥有爱情,并且都能享受爱情。

E n 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