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不招人待见的口碑电影,不止是青春片而已!

 旧故麻袋 2020-10-27

青春是场冒险!

文丨旧故麻袋

“青春片”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并不陌生,从《致青春》为起点,同类型的青春片开始爆发式增长,充斥在荧幕上的满是白衣飘飘、狗血滔滔,有车祸、有堕胎,台词满是悲春伤秋45°角仰望的感怀,角色之间也从不好好讲话。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类青春片也曾经支撑起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片天,票房表现都不错,且青春片的制作成本低,备受导演青睐。

后来同类型电影太多,青春片求变,于是出现了惊艳之作《嘉年华》和口碑佳作《狗十三》,遗憾的是《嘉年华》上映我并未抽空去看,而《狗十三》的票房我也没做丝毫贡献,但两部电影我都在电视上好好看了,的确没了狗血四溢的懵懂爱情,却处处布满了青春的伤痛,看下来多少有些抑郁。

直到泰国《天才枪手》的上映,我们才发现,原来青春电影还能这样拍,能让所有人产生共鸣不说,更打破以往校园电影小情小爱的印象,拍出考试制度下不甘被分数定义人生的热血,又以“是我们选大学,不是大学选我们”的呐喊,喊出了我们这一代人曾经不敢言说的考试之苦。

这样的电影,让我们羡慕,节奏快、记忆点强、有着强烈的青春气息,但又另类,紧张有趣,张弛有度,电影主题也并不掉分,探讨了现代考试制度的同时,还探讨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用犯罪氛围来对作弊进行诠释,险象环生中又不乏喜剧元素,有笑有泪,怎能不爱。

而现在,我们再也不用羡慕《天才枪手》类型青春电影的存在,因为国内也有了自己的“硬核青春电影”,它有各种元素的探讨,也满是紧张刺激的节奏和荷尔蒙爆棚的青春气息,但与其说它是青春电影,我倒更喜欢说它是剧情类电影,毕竟它探讨的不仅仅是青春而已。

这部电影就是近期口碑新作《过春天》,在还未上映前,该电影就活跃在各种颁奖礼上,还获得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最佳影片”的提名,这是80后导演白雪的处女作,也是她电影梦的开始。

在《过春天》里没有我们所谓的流量明星,也鲜有几位熟悉面孔,年轻演员们都是资历尚浅的新人,但对角色的演绎丝毫不输混迹影视行业多年的老戏骨。特别是男女主角、配角,将青春期的迷茫、成长,演绎的入木三分,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却在同期电影里排片还不到3%,而反观同期上映的台湾爱情虐恋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排片占比却高达35%

这种天壤之别的排片差,让我们这些想看《过春天》的影迷很是无奈,排片场次时间尴尬不说,有些影院甚至干脆就撤了这部电影,全力把排片放在了《惊奇队长》、《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和《绿皮书》上,可以说这些电影加一起,占据了影院的70%-80%的排片量,为什么想看一部口碑佳作,却这么难。

有人说还不是因为电影小众,主打标签为“硬核青春片”的《过春天》,问题就出自“青春片”三个字,在国内,青春电影的名声已经被玩疲软,所谓的青春不过就是披着校园外衣下的谈情说爱,说实话,被误解,并不意外。

加上该片的背景焦距的是跨区上学、水客走私等话题,与我们的生活相隔甚远,没有共情,也没有共鸣,所以在同期电影里旋转看其他电影,从表面看,情有可原。

但从电影本身的质量上看,豆瓣8.0的《过春天》,无疑是2019年春天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票房未必大赚,但口碑绝对对得起任何一位观众。我只看了预告片就被里面的剧情吸引,暂且把电影院排片放一边,如果有合适的时间,我还是会选择去看。

虽然我不喜欢大家将它归类为“青春片”,但《过春天》的确有着青春的外衣。在青春的母题下,它讲述的是深港现实、单非家庭、跨境学童和受困的青春。它是一场青春冒险,更像是一场国产青春片的华丽突围。

题目为什么叫《过春天》?或许很多人并不懂这话的套路,这是一句黑话:是走私带货的水客,把货带过海关后跟同伴报平安时候,说的话。

所以根据电影名字和剧情,它更像是一部少女题材的犯罪电影,它是,但也不全是,最后只能将它归属为“混合青春片”。

类型电影求变是好事,更是值得推崇的模式,在同一类型的电影里找突破口,单凭一腔孤勇,光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去支持。

希望排片会因为口碑而上升,也希望我能在近期淘到时间合适的《过春天》电影票,看完必奉上影评,回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