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三种组织策略 参考论文

 新用户65147843 2020-10-27

“一遍两遍三四遍,五六七八九十遍,还请老师再讲一遍。”“貌似会了,考试没几分。”……这是“浙江技术选考联盟”群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发出的声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抱怨呢?学生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学生知识结构没有理清楚,操作原理理解得不够透彻。

在浙江省高考“七选三”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选考的科目之一,考试的方式由原来的上机考试变为笔试,所以教学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本文提出的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三种组织策略是信息技术选考教学的一种新尝试,它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联想,进行知识的转移提升,然后做出新的比较,有了新的发现后,再做出更好的归纳总结,综合出新的学习成果。具体的组织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

● 支架性策略:以任务驱动实验进程

任务驱动法教学是教师利用一个个典型的软件操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利用软件处理问题的能力。上机操作实验是信息技术课在任务驱动法教学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教学实验,可以理解为“主题式任务驱动+实验分析报告”的形式。任务驱动法教学和上机操作实验的场所都是机房,不同的是上机操作实验除了完成具体的任务之外,还需要有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和实验评价。

以Excel为例,它是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选考学科的必考模块,占的分值也比较多。很多学生在完成上机操作任务时觉得并不难,甚至操作也很熟练,但是失分率较高,特别是在非选择题中存在很多书写错误(如图1)。这就是传统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但是不知道怎么书写。如果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学生能写出实验结果、实验发现和实验报告,那么他们书写的正确率肯定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由陶增乐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中,第49页的“水、电、煤气等费用的统计”实验要求掌握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题目描述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操作步骤是以分任务的形式描述的,大概分为输入原始数据,计算水、电、煤气的费用,求出每月小计,进行数据汇总,制作折线图等几个任务。

学生在做上机操作实验时需要完成这些实践任务,以任务来驱动实验进程。在整个进程中,除了完成传统的操作任务,即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实验步骤之外,教师还可设计两张表格,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结果和实验发现(如表1)和实验报告(如表2),这样训练后,能避免上页图1中出现的各种书写错误。

● 替代性策略:多种模拟提高實验效率

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方法和形式。有效的教学并不是只依赖于一种或者几种策略,有时候替代性策略的选择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上机操作实验的场所是在机房,但是在选考的背景下,我们很多课是可以在教室里上的,也就是可以用一些替代性策略来完成上机操作实验。

1.教室里演示替代

浙江省信息技术学科的选考、学考都采用笔试的形式,学生需要脱离上机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少不了在复习阶段做模拟试卷或选考练习卷,所以很多课就没有必要在机房上,某些与界面或者操作关联性较强,但学生又没弄明白的题目可以直接利用教室里的教师机来进行演示,以便引起学生对自己之前操作经验的回忆,进而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

例1:在“.psd”图片文件中,引起图层对应的内容不可见的情况有哪些?

情况1:被某个图层挡住;情况2:不可视,通俗地说是不长眼睛;情况3:不透明度为0%。

例2:Flash中如果将某一图层设置成不可视,那么在播放动画时相应图层的动画内容是不是可见?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上述两个例题中的问题只需要利用教室里的计算机演示一遍,学生就能马上理解了。

2.虚拟仿真的模拟演示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模拟演示实验是化学、物理甚至体育等学科教学中常用的实验。这种模拟演示实验同样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实验之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虚拟仿真动画模拟演示,不仅可以将实验现象放大或将实验过程放慢,还可以用模拟演示实验观看一些错误的操作或者因为一些错误造成的影响。对于算法而言,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动画模拟演示实验演示整个算法的执行过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算法。

枚举算法是指按问题本身的性质,一一列举出该问题所有可能的解,并在逐一列举的过程中,检验每个可能的解是不是问题真正的解。如果是,我们采纳这个解;如果不是,就抛弃它。在列举的过程中,既不能遗漏,也不应重复。

从定义来看,枚举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一列举,逐个验证”,如何让学生理解列举和验证的过程呢?我们可以采用虚拟仿真动画模拟演示的方法。

例2:输出50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半径的取值规律为:最里层为20,次里层为40,再往外一层为60,接着为80、100…,程序如下:

Dim I as integer,j as long

For i=1 to 50 step 1

Circle(2500,2500),20*i

For j=1 to 10000000 step 1

Next j

Next i

在这个例题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的虚拟仿真演示,使学生理解了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和步长的改变对程序执行速度和圆的个数的影响。

● 自我导向策略:学生自主实验

所谓学生自主实验,就是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主上机,同时写出解决问题的实验报告。

由于学生手中的资料一般是纸质稿,所以他们可以通过答案详解搞清楚一些错题,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统一讲解弄明白一些错题,但对于一些不常见的错误或者因人而异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安排几次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让学生针对一些平时自己认为比较难理解的问题亲自上机验证,通过上机验证写明错误原因、实验结果和实验效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写出更详细的上机实验报告。

例1:自主实验验证Flash中删除帧、清除帧、清除关键帧、转换为关键帧、转换为空4404efa779ab5832a937ef798ba752b4白关键帧的作用,比较它们的异同。

此例中的问题虽然不是个别学生的问题,但是因为这些操作容易混淆,所以可以采用自主实验的方式观察实验效果。

自主实验还是非选择题錯题分析的必备实验。由于浙江省选考、学考中非选择题的综合性、操作性都很强,所以对于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错误,教师可以采用替代性策略进行演示说明;而对于非普遍性错误,教师可以根据题目提供非选择题的实验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答题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实验测试。

除了提供有针对性的素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现有的素材做局部上机实验验证的习惯。所谓局部验证是指只有非选择题的某一个小问题需要测试,而有些测试的素材不需要有太强的针对性,任意类似的素材都可以。

例2:如果对图表的数据区域进行排序,请问排序后,图2会不会发生变化? (选填:会 / 不会)。参考论文

此例中,学生如果需要验证“会”还是“不会”,并不需要有针对性的素材,而是任意找一张Excel数据表就可以进行自主上机实验。

自我导向策略中除了强化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实验之外,还可以开发实用的家庭式小实验。这种小实验以微视频、微演示、微实践为主,不仅方便学生下载和操作,还能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法是在浙江省高考“七选三”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选考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支架性策略、替代性策略、自我导向策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积极探究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操作原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章辉.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9):130-131.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资料;http:///index.php?c=show&id=21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