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华为?

 镭师兄 2020-10-27

这个问题不在我近期的写作范围内,但是网上有很多人在问这个问题,我也说说我的看法。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支持华为呢?

因为华为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获得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硬底线”。先看看中国的最近四百年的遭遇。

 近四百年历史:技术是硬道理

自从明朝后半期开始,中国的技术就开始落后于世界,闭关锁国的国策让明清两代不断衰弱,你有丰富的原料就是不会造大炮;你只有黑火药的配方,但没有化工体系支撑,炮弹射程就是没有别人远;你有丰富的金属矿,就是没有人能设计出铁甲舰。所以近代中国就是一段技术差距越来越大、被边缘化越来越凶猛的历史,一句话,没有技术思想就没有技术。

李鸿章去德国拜访俾斯麦,希望能找到救国救命的策略,俾斯麦将德国的诀窍倾囊相告:“上下同欲,发展武器”。但是当时的清廷与基层民众割裂严重,而且发展武器体系需要一系列的工业体系来支撑,这在清廷是做不到的。

一句话,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强盛不衰,在技术上就需要两个层面的共识:

1、全民都意识到技术和创新是国家强盛最核心的基础

清廷前期将西洋的技术当成了奇技淫巧,后期被打得头破血流才意识到武器的重要,但是依然没有意识到技术体系和创新环境才是关键。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很多领域做了探索,走过一些弯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技术和创新的意识方面,已经达成全民共识,即“技术持续创新是实现中国突破和超越的基础”、“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

2、发展出通用性的核心技术,并在各个领域中深入应用

一直到中国九十年代以“巨大中华”为首的通信企业的崛起,中国在世界技术领域中才真正发展期自己的核心技术,并在国际竞争中逐步追赶、持平、领先、大幅领先、持续创新。

这里的领先和创新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国际标准和专利的数量,中国国际专利数量,2019年中国全球专利新增数量继续保持第一,华为在通信领域持续保持第一。

华为是当前中国的“硬底线”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出璀璨的文明和文化,各种文化果实也得到广泛的认可,例如孙子兵法、儒家文化、禅宗理念、饮食文化等,这些都是软实力,不会对别人形成威胁,也就是说,没有这些文化,别人也能活得好好的,可能只是稍微单调了一些而已。

但是一个国家没有交换机、没有4G移动网络,那么就是十九世纪的中国,一定是被别人捏来捏去的软柿子。

同样,没有芯片,没有盾构机,没有运载火箭,没有导航卫星,那么一定就受制于人,别人要什么价就得给什么价,只能用4亿条裤子去换一架客机。

一方面,华为在通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基站、4G、5G)方面形成非常深厚的技术积累,在业界的行业论坛上担任董事或者白金会员,拥有相当多的话语权,并且还在这些领域中持续探索无人区,不断创新,包括数据中心400GE交换机方面不断突破,一直保持优势,这是美国最难以忍受的地方。

另一方面,华为还在相关领域方面不断实践,例如海思的芯片设计,但是不仅是华为,甚至是中国都缺乏高端芯片的制造能力,这也是美国发力制裁的攻击点。这是中国的硬伤,也是未来几年快速追赶的地方。

回到问题,中国一大批企业崛起,让美国有了深切的危机感,但是这些企业最多还处于接近或者与欧美企业持平的阶段,只有华为处于超越而且差距拉开得越来越大的阶段,所以华为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科技实力的排头兵,冲在了最前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正是“技术与创新的全民共识”与“华为在世界通信领域的一枝独秀”导致华为一下子进入了所有人的视野,再加上华为手机的热卖,进一步将华为品牌推上新高度。

四百年以来一直被压抑的技术自信一下子找到了井喷点:原来我们是可以做到最优秀的。所以华为就成为了中国的硬底线,只要华为扛得住这股制裁风暴,就能带领一大批企业走向世界(例如手机产业的屏幕、电池、主板、芯片、存储等),也能将全球最好的企业融入到中国制造的制造体系中。

华为的管理思维和模式比技术更重要

技术是可以收购的,人才是可以招聘和培养的,但是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华为用十多亿美元购买了IBM的管理模式,并经历了20多年“僵化、固化、优化”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供应链、人力资源、成本、财经、营销等方面管控体系,这套体系对当下中国更有价值和意义。

华为的很多理念随着任正非接受采访,不断展示出独特的魅力,例如“30年对着一堵墙持续冲锋”、“板凳要坐十年冷”、“烧不死的鸟是凤凰”、“塔山精神”、“南泥湾精神”、“薇甘菊精神”、“扁鹊的大哥”等,这些理念也带有中国特有的泥土气息,让人秒懂而又有传播性,所以华为就成了一个全民的议题中心,一定程度上让大家更重视华为,对华为也提出很多期待。

华为,成为中国在科技领域崛起的一个象征,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期望,它正在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