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人一生活 · 把舞蹈与汉服融入独竹漂,她把17年青春献给深山里的民族技艺

 正午文化 2020-10-27

用汉服与独竹漂满足人们对水上漂的想象。

不要以为“一苇渡江”只有在传说中才存在,在贵州的赤水流域就可以经常看到仅凭一根竹竿在水面上如履平地的景象。由于古时交通不便,竹子成为赤水两岸先民的水上交通工具,当地居民为了方便出行和外出赶集,经常顺手就在河岸边茂盛的竹林里砍下一根柱子,然后脚踏竹竿,手执一根细杆作桨,划着竹子漂流而下。

作为黔北独特的一项民间技艺,以前是当地人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如今已演变成了少数民族的比赛项目。“赤水独竹漂”也被列入了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24岁的杨柳,就是一名独竹漂传承人。

小时候的杨柳个子矮小,体质也比一般孩子弱些,在学校里经常会被同学们嘲笑长不高,学校举办的舞蹈表演全班同学都上去了,唯独她因为个子矮被排除在外。这种事情无论发生在哪个孩子上都是一种打击,杨柳也不例外,她因此变得十分自卑。细心的奶奶发现杨柳的变化,既然舞蹈表演不能去,那干脆找条别的出路,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比如独竹漂。奶奶鼓励她把所学的舞蹈基本功用在独竹漂上试试,就这样,7岁的杨柳开始了在细长竹竿上的舞蹈生涯。

虽然想象中踩着一根竹竿站在水面上特别侠气,但事实上想做到站在上面不落水就已经是件难事了,更别提在此基础上展现一些舞蹈动作。杨柳说脚下的竹竿细窄,手上的细杆又很沉重,只能靠脚趾和脚掌的力量牢牢扎住竹子,稍有不慎掉进水里呛几口水是常态。别看视频中的杨柳身形优雅,划水时动作自如,甚至还能进行抬腿等动作,即便练习了十几年的她,在拍摄这些添加了舞蹈动作的视频时依旧会不小心从上面掉下来。掉在水里还好些,如果摔在了竹子上就危险了。虽然独竹漂在选择竹子时会尽量选那种外形圆润的,但也难免有些锋利的边角,一失足身上就会被刮个血淋淋的口子。即便是没受伤,骨头与坚硬的竹子碰撞在一起也是件听上去就很疼的事故。

在表演过程中,水面上会先架起来一根竹竿,走上去后会有专人将竹子推入水中。跟骑自行车的道理有点像。比起行进状态,静止时的平衡更难把握,可偏偏做舞蹈动作时就需要你停在水上。杨柳说她第一次完成表演时自己觉得整个人在柱子上都是颤颤巍巍的:“身边的人都在鼓励我,那时我突然觉得独竹漂就是我的舞台。”

十几年里无论冬夏,杨柳的奶奶总是毫不妥协地带着她练习。但奶奶因为腿脚长期泡在水里,患上了眼中的风湿关节炎,做了手术。看到走路都不是很方便的奶奶,杨柳突然觉得独竹漂虽然是奶奶那一辈人的技艺,却是她这一代人的使命。将这个改变自己一生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才能改变这个深埋在大山里的神奇技艺的命运。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传统的独竹漂技巧已不能满足杨柳。于是她开始尝试着创新。除了在独竹漂基础上加些舞蹈,她试着将一些时代新元素融入其中,比如汉服。那些飘逸的服饰让站在竹子上的杨柳更多了一份仙气,也让人们在现实中看到了那些影视作品中才能看到的“一苇渡江”或“轻功水上漂”,满足了人们对江湖与仙侠的想象力。

想展现一段完整的舞蹈,杨柳要先在舞房里把舞蹈跳得滚瓜烂熟,之后在竹竿上把动作改得更适合独竹漂,再从头练习,直到能在竹竿上站稳,再慢慢调整动作的美感。她说因为在地面上和在水面上表演的环境差异很大,所以舞蹈的每个细节和动作都需要在竹子上找到平衡,“没别的办法,只能练”,这就是杨柳的诀窍。为了让舞蹈看上去更有美感,她还专门去学了民族舞、现代舞和芭蕾舞。

从7岁初次接触独竹漂开始,如今已过去17年。把一个女孩17年的青春全部献给独竹漂,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杨柳一直坚持下去。已经将舞蹈与汉服元素融入其中的她,如今有了新的方向,她希望将这门中国民族的技艺“漂”出国门,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赤水的独竹漂。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李小树  曹欣宇  李佳遥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