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璇琮坑 2020-10-27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后唐明宗李嗣源(867年-933年),代北沙陀族人,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他原名邈佶烈,称帝后更名李亶。
       实际从公元904年,朱全忠就逼昭宗迁都洛阳,大唐王朝至此基本也就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最后一位皇帝景宗李柷就已经是个傀儡,当时社会已经大乱,各地军阀无不蠢蠢欲动,各个磨刀擦枪等候时机。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五代十国开始走进历史舞台,后梁也就成为五代的第一个朝代。从此中国沦为一个以军阀乱战的社会,搞的民不聊生,天无宁日。乾宁三年(896年),朱温与朱瑄、朱瑾兄弟争夺山东地区,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存信率三万兵马前去救援。李存信屯兵莘县,命李嗣源率三百骑兵驰援兖州,李嗣源在任城(治今山东济宁)大败梁军,解除兖州之围,从此李嗣源逐步走进历史舞台。
       天佑八年(911年),李嗣源随李存勖参加柏乡之战,李存勖见梁军军容强盛,怕自己军队不缺战,结果李嗣源挺身上马,率部直冲梁军白马都。李嗣源在梁军阵中往来冲杀,斩获颇多,生擒两员骑校,晋军士气大振,皆奋勇向前,取得柏乡大捷。此战,因功升任代州刺史。后梁龙德三年,李存勖废后梁末帝朱友贞为庶人,同年在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称帝,建立后唐,是为后唐庄宗。李嗣源进拜检校太傅,兼任侍中。 当时,梁唐两军主力对峙于黄河沿岸,一路梁军正急攻泽州(今山西晋城),而后唐潞州守将李继韬却叛附后梁。李嗣源亲率五千步骑渡过济水,趁梁军不备袭破郓州,被拜为天平军节度使,彻底稳定了自己在后梁的地位。
       同光四年(926年)魏博戍卒在贝州(今河北清河)哗变,庄宗李存勖起用李嗣源,让他率从马直(皇帝亲军)北上,会合元行钦平叛。结果从马直却在攻城前夜哗变,劫持李嗣源,声称要与邺都叛军合势,拥其称帝河北,李嗣源借口收抚散兵逃出邺都,几乎成为光杆司令。后召集霍彦威所部五千镇州军,才稍微恢复了些兵力。庄宗命李从璟(李嗣源长子)去招抚李嗣源,却被元行钦扣留在卫州。 李嗣源疑惧不安,于是采纳女婿石敬瑭的建议,决定攻取汴州,谋求自立。齐州防御使王晏球、贝州刺史房知温、北京右厢马军都指挥使安审通、平卢节度使符习皆拥戴李嗣源,率部前来与其会合,李嗣源兵力大增。
       眼看李嗣源叛军做大,唐庄宗亲自率军东征,欲坐镇汴州指挥平叛,结果自己手下大将姚彦温、潘环皆投降李嗣源。庄宗知道局势已不可挽回便下令回师,结果士卒沿途逃散过半,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势力。郭从谦见此时机突然发动叛乱,率所部攻入兴教门,庄宗亲率宿卫出战,结果中流矢而死。 当时洛阳大乱,通王李存确、雅王李存纪等宗室诸王皆逃散。朱守殷遣使到李嗣源军中,请他速入京城,安定局面。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嗣源率军入洛阳,命诸将平定京中乱势。
        李嗣源率军入洛阳,他让百官各安其职,等待李继岌(庄宗李存勖长子)回京继位,并表示自己在安葬庄宗后便会归藩成德。众百官劝进李嗣源进帝位,皆被拒绝,又改请李嗣源监国以监国的名义接受百官朝拜。 私下却任命石敬瑭为陕州留后,以防备征蜀大军,同时命各地访寻诸王。安重诲暗中派人杀死李存确、李存纪。申王李存渥、永王李存霸则被乱军所杀,薛王李存礼、皇子李继嵩、李继潼、李继蟾、李继峣皆不知所踪。不久,魏王李继岌在渭南自缢而死,征蜀大军则在任圜的率领下归附李嗣源,李嗣源称帝的障碍被全部扫清。
       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在西宫称帝。他身穿斩衰之服,即位于李存勖的灵枢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继承,而非篡夺。 时李嗣源年已六十,李嗣源即位时,长子李从璟已被元行钦杀害,他封次子李从荣为秦王。但是李嗣源年老力衰,对众官极不信任,尤其是众臣上书请立李从荣为皇太子时,感觉是要夺权一样,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放心起来。
       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从荣入宫探视,见李嗣源已不能抬头,出宫时又听到宫中哭声不绝,他误以为李嗣源已经去世,次日便称病不复入朝,在府中与亲信谋议夺位。二十日,枢密使冯赟、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禀称李从荣谋反,关闭皇城端门,命李重吉率所部控制禁军把守宫门。孟汉琼召来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让他率五百骑兵攻击李从荣,李从荣兵败逃回府邸,被皇城使安从益追上斩杀。李嗣源悲骇莫名,病情加剧。他追废李从荣为庶人,并从邺都召回宋王李从厚,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终年六十七岁。李从厚赶至洛阳,为李嗣源发丧,并于柩前即位。清泰元年(934年)四月,李嗣源被谥为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号明宗,葬于徽陵。
        徽陵李嗣源墓位于孟津县送庄镇护庄村西南角不远的麦田里,百度导航后唐陵即可,当然百度地图导航城市道路位置还行,但是导航这些名气不大的陵墓基本不靠谱,驱车先行到了百度导航的位置后向北偏东方向500米看见一座封土,陵南路前一个碑亭的所在就是李嗣源墓。钦孝帝徽陵目前封土保存完好,高约10左右,封土直径大概40米以上,保护区以封土为中心各向四周延顺100米,到也算是对该墓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在封土正前方路边现修建碑亭一座,中间正文行书“后唐明宗徽陵”六个大字。上首;公元二零一四年夏。下首;孟津县人民政府立。整个陵墓未立文保碑,仅仅在碑亭后梁上方刻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邙山墓葬群,后唐明宗徽陵,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公布”等文字,看来该墓级别到也不低。
       徽陵至今未经考古发掘,所以对陵墓结构和地宫墓葬形制目前还不得而知,就目前徽陵陵址也仅见于地方史记载,清乾隆《洛阳县志》载,“五代唐明宗徽陵在县东北三十里,清知县龚松林于东北路护庄考得之。陵周一百零七弓,高七丈五尺。”今天送庄镇护庄村西南、东山头村东北有一醒目的覆斗型封土,《东汉陵墓踏查记》根据封土形制排除该墓为东汉帝陵之可能,结合文献,基本确定该封土即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并有明确记载,明宗之后的闵帝李从厚和末帝李从珂均附葬徽陵。只是时间斗转星移时至今日,茫茫邙山大多封土以为平地,至今能知道姓名者已经寥寥。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后唐钦孝帝徽陵(李嗣源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