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翠烟台山 |林森,世上如君有几人

 乡愁里的福州 2020-10-28

歌曲:琼花少女

词曲:孟丰敏     演唱:饭团

世上如君有几人

作者:孟丰敏

这几年一直在尽心尽力地挖掘和写作仓山的文化历史,但渐渐地发现有很多人对仓山具体细致的历史情况并不一定有持续性的兴趣,倒喜欢一些名人故事。仓山有多少精彩故事,我该从实招来呢?从每条小路、每座院子、每个名人说起,扯长了一段夕阳的光辉,一道道地映在红花杂树间,把时间丢了,故事的巷子弯曲迂回,引我深入很久远的地方。

那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历史背景,你会看到一百多年前的仓山比上海滩更繁华,有着更雄霸激荡的政商色彩和丰富精彩的人生主题,远非今人所想象。

一百多年前的鸦片烧了一半的烟土,在上海滩上只是一场灯红酒绿的梦,而在福州却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辛亥革命。中国辛亥革命也可说发端于福州,没有林森,武昌起义很难成功,也就没有后来了;没有林森,就没有林觉民《与妻书》的面世,更埋没了一段惊世绝伦爱情的精彩。那时还有怎样的爱情能比这样的更叫人泪流满面呢?都发生在福州!那便是林森婚姻中的爱情!

一百年后,福州泛船浦的鸦片在枪炮声中变作了一个个灰飞烟灭的人影。闽江这条河流,沿着泛船浦码头、海关埕、观井路流向何方?辛亥革命的每道烽火都是瞬息即逝的,像烟花,多少爱情埋葬在这些烽火炮灰里,不只有林觉民的《与妻书》叫人心如刀绞,还有林森,还有林森,你知道他爱得多深吗?有一个痴情的女子雪一般爱着他,成为他的妻了也觉得爱不够。他也深爱他的妻。他爱她像个多情忧郁又富有才华的林黛玉。然而结婚仅三年,妻子便过世了。妻子过世七年后,他对人说:“先室与仆形影不离。她对我是死而未亡罢了。”

林森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世上如君有几人?真真叫人读了他,便会爱上他。节选《流翠烟台山》之《林森光耀七星巷》文中段落:


英雄如钢,此情如玉

时光像一帧帧被定格的老照片,挂在那夕阳辉映的老墙上,一位位仓山名人、一座座老建筑在斑驳的树影、蓝楹花的映衬下,在我的回忆中渐渐昏黄,在黑白电影胶卷里淡漠成一片光影,而一位青花瓷似的女子从蜿蜒如流的巷子深处走来。她是一个痴情的女子,为了等待心上人的回来,几度徘徊。心上人回来了又走了,刚刚看到他的身影又模糊成一个梦。她不知道,她爱的他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闪耀在中国近代史上空的政治明星,从此留下五彩斑斓的传奇、一个光辉闪耀的背影……世上如君有几人?

她站在窗口看了又看,梅坞的梅花开了,每条小径上春天的万蕊被晴雨抹成一片蒙眬多彩的烟雾,这里一点红那里一丝绿。探梅婉转盼君归,她背诵着唐诗宋词来熬过这漫长又湿冷的春雨季节。有时,她又做点刺绣的活,或者同他的母亲说说话,其实是为了探听他回家的消息。他究竟何时回来呢?

林森十分热爱自己生活的烟台山,坐船在闽江上眺望烟台山,烟台山俨然是一座河畔的翡翠城堡。北宋时朱熹的叔叔朱槔写诗《郑德予同游桃花山》为证,明代诗人韩锡著诗《藤山看梅》也见证了烟台山美景:

为访藤山胜,萝深幽径遐。

满坪无别树,数里尽梅花。

坐倚枯株秃,仰看疑干斜。

欲迟峦下月,酤酒问田家。

民国时期,从林森家门口的麦园路到他上学的鹤龄英华中学的乐群路,依然是青竹野芳幽径长,但已处处商铺、山馆、画楼隐于新林后。霜天夕照时,红树隔江望似烟霞,麦园路上风过松声如涛。花香袭人时,青春年少者也未免心旌荡漾。林森在鹤龄英华中学学习时正是英俊青年。那时林森的父母家已盖了两层楼的房子。林森家背面向山,上有盐仓。屋前跨过马路,有一小丘。沿丘旁道路衍迤而下,为陶园里。此路通往洋人建的跑马场。房屋右边的马路斜对面是毓英女中(今十六中学)。房屋左边与梅坞顶相连接。这房屋也就在今日的烟台山公园附近。

这一片环境十分幽雅,曾经的小山丘如今变成了山坡,延伸在坡道上的曲折山径、巷子弯弯绕绕地深入山顶。那些久远的绿苔、紫藤萝、大榕树的根须、枝蔓爬满山坡旁的石墙。每年四月,阳光蒸得暖暖时,浓翠新嫩的叶像开花一样,层层叠叠地绿满整座烟台山。林森喜欢烟台山漫山苍翠林木的清幽环境,因而以后的岁月中喜欢结庐山水。

1888年,他被鹤龄英华学院以“因病休学”的名义秘密劝退后,对长期学习的西学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闲在家里便开始博览群书,自学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潜心研究黄道周的著作,立志学习黄道周的抗清爱国的民族精神,想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悠久文化历史,所谓读史可明智,鉴古可观今。他最迫切希望的是从书中找到一条救国、强国之路,于是就在家边自学边帮父亲打理鞋店生意,过了两年。

1890年的冬天,有媒人推荐当地一个郑氏人家的女孩,女孩在麦园路上的毓英女子初级中学读书。在福州婚俗中,媒人牵线后还要请算命先生合婚。合婚后有的要把女方的生辰八字压在祖宗牌位或香炉下,如果这期间家事顺利则认为是吉婚,否则亲事就要告吹。便是在此时,林森遇到喜事了。有客人在鞋店闲聊时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北洋人住宅区大稻埕六馆街创办电报学堂培训班,学制一年,结业后可留在官府办的电报局工作。福州有10个西学堂的名额。林森顿时兴奋不已,辍学在家两年虽然自学了很多国学,但依然喜欢回课堂学习,重要的还是他怀有一种强烈的救国使命感,希望自谋生路,能为国家多做点事。他的英语水平很高,一试即中,便决心放下婚事先去上学了。

可是母亲不同意,觉得合婚如此吉祥应当先结婚,而且去台湾一年实在太久,希望这个大儿子能早日结婚生子。林森一心想着发展事业,便急匆匆地要赶去台北电报学堂报道,父亲也十分理解他男儿当自强的想法,支持他先去上学了。

当时台湾和福州之间的交通也很方便,从烟台山闽江对岸的台江汛码头(今台江东西沿江道路)坐汽艇半天便可抵达台湾的基隆港。求知欲特别强的林森到了电报学堂专门学习电报的专业知识,因为英语好,所以学得快又好。

他在台北学习,他的未婚妻就在家里学会了刺绣。虽然林家是卖鞋的,她还是很用心地给自己和他各做了一双布鞋。她为他缝制的布鞋特别结实,为自己做的是一双大红喜庆的绣花鞋。她要穿着这双绣花鞋和他拜堂成亲。

他们后来顺利地拜堂成亲了吗?有多少曲折在其中呢?他妻子年纪轻轻为何就早逝了呢?他们之间相爱到何地步呢?敬请详阅《流翠烟台山》散文集。

妻子过世后,林森从此不再娶妻,亦不近女色,只珍藏着一双绣花鞋,并带入墓中。胡适曾撰文《国府主席林森先生》赞美他,文中写道:“枯岭的路上有林主席捐造的石磴子刻着‘有姨太太的不许坐’八个字。”他爱妻子,用心之专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引发不少纳妾男人的愤恨,却只有胡适懂得他。

不了解林森这段婚姻故事的人,大概只觉得他单身久了,不近女色,又严厉反对男人纳妾,心里十分不舒服,就造谣他不爱妻子,却爱表妹,表妹过世后,把表妹头骨摆在他卧室书架或书桌的显要位置,甚至经常随身携带装有表妹骷髅头的箱子。这真是愚蠢的谣言。

但凡了解他的性情、为人处事态度和对妻子的痴情后,便不敢这样胡说了。林森当时作为一个特立独行又高居官位的当权者,自然会引起嫉贤妒能者传播小道消息来混淆视听,一方面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另一方面便是人身攻击。编撰掘墓取表妹骷髅头的奇闻异事特别容易受欢迎,不了解内情的人也容易轻信此类经不起推敲的谣言。

林森智商、情商都高于常人,性情沉着稳重、内敛低调、淡泊超然,又慈悲为怀,绝不可能做如此愚蠢之事,不仅让人质疑其心理、行为是否正常,还授人把柄以耻笑天下。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与林森同时代,又同朝为官的胡适深知林森,也知道他和表妹的事纯属俗人谣传娱乐,故而在文中绝口不提,只说他不许人纳妾的事。胡适高度赞美林森,正因为林森言行举止太得当了!

林森作为民国时期的国府主席,一个被评价为人格几近完美的政治家,不论婚姻生活,还是作为事业成就,都可见其高智慧、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如果普通人以一般见识来看待林森这样的人物,未免世俗,那么也就无法理解林森如何能在国民政府主席这个位置上稳定又超然地坐12年之久。这个位置虽无实权,但头悬蒋介石的剑戟,左右蠢蠢欲动,底下的人虎视眈眈,真是如坐针毡,一般人实在坐不稳。林森定力如此之好是修炼而来的,如何修炼的呢?

林森和林觉民《与妻书》的故事


林森怀有大公大义之心。1911年,林森为同乡林文、林觉民募集资金支持他们参加辛亥广州起义。这场战役牺牲的烈士多数是闽人,可惜只是草葬在黄花岗。林森常常散步到这片土地,怀念这些英勇就义的英雄烈士。

1918年,林森联合福州老乡(时任军政府护国军第六军军长)方声涛发起重建黄花岗烈士墓的捐资声明。他煞费苦心,要让烈士事迹深入人心、永垂不朽。

为了扩大对烈士事迹的宣传,林森就起草了一张告示向全社会征集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的名字、简历、事迹、故事,并寄到黄花岗烈士陵园收信处。

林觉民的父亲林可山听说林森在收集烈士事迹后,想把林觉民的两封遗书交给林森。但是其中的一封遗书是林觉民写在手帕上的《诀别书》,即《与妻书》。

林父生怕这封饱含真情血泪的遗书会丢失,不敢通过邮件寄发,后来辗转通过一位广州进货商人,恳请他将这封手帕上的《与妻书》务必亲手直接交给林森。就这样拖到了1924年春,林森才收到了林觉民的两封遗书。读罢《与妻书》,林森也感到痛心疾首,决定“谨将原书摹印广布,俾烈士精神长现人间,期振励国人”。

1940年黄花岗起义纪念日,林森向全国人民发表《痛斥汪逆伪组织》的广播演讲并作了《革命先烈纪念会的报告》,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以尽后死者的责任。为了让大家印象深刻,他特意在全国报纸重点宣传林觉民的《与妻书》。

林觉民的《与妻书》感天动地,夫妻矢志不渝的恩爱深情令人肃然起敬。若没有林森的极力推广宣传,便要埋葬为尘土了,世上就少了一段比梁祝更可歌可泣的惊世爱情故事。

无为之神,抗战元首

在长年的政治生涯中,林森一直是在做幕后工作,早期成功策动武昌起义,协助孙中山完成革命,中期讨袁、募捐、护法等,后期忍辱负重,成功协调好国民党内各种复杂矛盾,避免国内更大的战祸。林森为人行事稳重、低调内敛、精细谨慎、善于调解矛盾,团结各阶层人士。

他慎谋能断、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善于做潜伏、宣传思想工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前,他在武汉九江海关工作,在租住的民房里设浔阳阅书报社供大家阅览,与吴铁城等训练商团策动长江流域革命,策动九江协统马毓宝,江阴统带林述庆起义,武汉海军等六监也在他的策动下起而响应,大挫清朝军力,对武昌起义胜利功不可没。

不论是做宣传募捐还是组织协调工作,他长期所做的都算是幕后工作,而非将帅型的人才指挥三军、冲锋陷阵,一战而名扬天下。做幕后工作的人总是容易被人误会没有做什么大事。但是善于协调处理的人才,正是当时关系复杂混乱的国民政府最需要的重要人才,才能稳定三军,林森因此倍受军阀们的器重,也因此能坐好国民政府主席的位置,让各方军阀不再混战祸乱。若非如此,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不知要争权混战,祸乱国家多久,百姓的生活将没有一天安定。蒋介石敬畏林森,因为正直正义的林森拥有超越他的凝聚力。而林森却没有政治野心,一心为和平,蒋介石找不到合理借口把国府主席的宝座抢回来。也许正因此,林森不幸惨遭车祸,过世没几年,蒋介石就发动了内战,结果也只能逃亡台湾岛。可见战乱时期,林森担任国府主席对于国家和平的重要性。

他病逝后,毛泽东主席亲自致唁电:“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国民党对他的评价是:“……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自此以后至林主席逝世,十二年间,中枢政制不再更改。这种稳定的局面,对于我国长期抗日的政策是极有功效的。”对于做官的感悟,他写道:“有志为民服务,宜先研究民隐,则出肩艰巨裕如也。所谓扬名声,显父母者,在于当官时,能知洁己,公正,为民造福者,方获此佳誉,可不勉乎!”

超凡脱俗,才华横溢

孙中山逝世后,林森撰写的《挽国父联》:千古一人,一人千古。由此联可见其非凡的文学才华。

林森喜欢写字绘画,闲来必定挥毫泼墨。他不仅书法好,绘画功底亦不浅,人物、山水皆能画得不俗,兰竹则画得尤为清雅,留下不少珍贵遗墨。他还曾自撰嘉言十篇感悟个人为官之道,从中可知其思想淡泊,心态超然。

欲知林森详细的爱情故事,敬请详阅《流翠烟台山》之《林森光耀七星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