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七夕才女节、福州七夕结缘节,周六晚严复书院雅集

 乡愁里的福州 2020-10-28

七夕自古就是女人的节日,乞巧的主角从来就是女子。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甚至后来延伸出求子的内涵。

这一天是属于女性的节日,她们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男子怕只是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而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因此,七夕也被称为“女儿节”,但因为这一天的女儿和平时不同,一定要展示、比拼自己的才艺就是乞巧,所以,七夕这天乞巧的女儿都是才女,可视为才女节。

那么,七夕才女如何乞巧呢?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近代的姑娘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宋人笔记《致虚杂俎》记载,唐高宗的宠妃徐婕妤每到七夕,必定“雕镂菱藕,作奇花异鸟,攒于水晶盘中以进上,极其精巧。上大称赏,赐以珍宝无数。上对之竟日,喜不可言。至定昏时,上以散置宫中几上,令宫人闇中摸取,以多寡精粗为胜负,谓之斗巧,以为欢笑。”用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的形象,借以乞巧,可谓别出心裁。

《致虚杂俎》中还记在了一则唐朝宰相元载爱姬乞巧的逸事,“薛瑶英于七月七日,令诸婢共剪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以阳起石染之。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遍空中如五色云霞,久之方没,谓之渡河吉庆花,藉以乞巧。”

除了比拼这些手工活外,会吟诗作赋的才女在七夕这一天是如何表现的呢?

为爱发起

❤ 七夕节 

南朝梁代今江苏女诗人刘令娴奇思妙想、文风大胆,写了一首七夕诗:

《答唐娘七夕所穿针》

倡人助汉女,靓妆临月华。 

连针学并蒂,萦缕作开花。 
孀闺绝绮罗,揽赠自伤嗟。 
虽言未相识,闻道出良家。 
曾停霍君骑,经过柳惠车。 
无由一共语,暂看日升霞。 

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唐朝是个妇女解放的朝代,当时也不裹小脚。大批官员的女儿,公主,以及皇家淘汰下的宫女出家终南山当道士,统统称之女冠。著名女冠有女诗人薛涛,鱼玄机,还有贵族、皇室内女子未嫁,或离婚后出家当道士的,在七夕之夜创作了大量以七夕为主题的诗篇。

马湘兰,明末秦淮八艳之一,七夕之夜也写一首诗

七夕和卫(先)生诗明马月娇

思君此夕双灵遇,一水如悬九曲河,有意吹萧来引风, 莫教长恨别离多。 

佳期风雨信年年,此夜双星银汉悬,楼上穿针成往事,争如把袂曲栏前

这首诗讲述了马湘兰和情郎一起欣赏双星跨银河之美景,并认为楼上穿针这种乞巧伎俩已经不值一提,“争如把袂曲栏前”多美的场景呀,意思是不如和恋人把袖子搭在曲栏上,靠在一起看星空。这样浪漫了,才能“ 莫教长恨别离多。”


福州七夕民俗

民间称织女为“七夕奶”

《三山志》记载,闽县知县七夕诗:

乌鹊成桥架碧空,人间天上此欢同。

仙槎逐浪浮银汉,青鸟传音到帝宫。

牛女佳期情不断,古今遗恨意难穷。

采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

宋朝七夕,男女都会登楼看牛郎织女星架鹊桥。这首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福州男女婚姻不能自主的遗憾。

明朝,七夕以女性为主,多数也是以瞻拜织女星为主为的是祈求争取婚姻自由。以七作为巧的象征,所以茶碗、果盘、香炉、针都是七。

明朝,福州城市和郊区的妇女七夕的庆祝方式不一样。

城市妇女过七夕依然是引线穿针、祈求婚姻幸福等。

农村妇女要农田劳作,不能学刺绣女工,根据农村条件和习惯,且由于当时福州知府李拔推广田埂豆的缘故,七夕前蚕豆丰收了,不会刺绣乞巧的农妇就把蚕豆蒸煮熟了,分给大家品尝。这就叫作“分豆结缘”。

这里插一句对于知府李拔的赞誉。李拔是四川人,可谓是福州清代最勤政的知府。他不仅诗文好,而且执政有方,教导福州百姓根据福州山地特点广植榕树、桑树,所以福州榕树这么多,并非是清代以前百姓的功劳,而要感谢李拔。福州在清朝依然是著名丝城,也归功于李拔。

清乾隆,城市妇女也放弃“穿针乞巧”,从此改为“分豆结缘”。

光绪年间,诗人陈庚焕写诗《结缘行》:

闽人本多情,豆为结缘炒。

闽人本多拙,未乞天孙巧。

晨兴十万灶,爆咤喧辰卯。

福州人家每年七夕要蒸煮或爆炒蚕豆分给熟人,并且说:“结缘,结缘。”

希望邻里结欢喜缘、和好缘,永远和睦友爱。

近代福州七夕以孩子为主,父母七夕一早要炒豆给孩子去结缘。

七夕炊盏糕、碗糕馈送亲友,比的是炒豆、蒸糕之巧。

因此,清末和民国时期,福州人在七夕节时要举行结缘礼,孩子们交换赠送蚕豆,彼此食指相勾拉,口说结善缘。这结缘,也是包括了各种情缘。

可惜由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长生殿的永恒爱恋,秦观的《鹊桥仙》,加上商家的礼品促销,导致七夕节被简化为情人节了,而忘了七夕是乞巧的才女节、友爱的结缘节。

今年8月18日周六晚上,宫巷35号严复书院举办七夕诗会,也将恢复结缘礼,届时福州文人雅士将欢聚一堂,共谱七夕吟诵夜曲。

七 夕 雅 集

福州文人任何节日都会雅集一起吟诗作赋,七夕自然也不例外。

福州有多少处是文人雅集的聚点呢?那真是数不清,除了著名风景区外,因为各自结的社团不同,而且家家有园林,自然就轮流在各自的园林中聚会了。

但历代文人都会选择鼓楼区的三山即于山、屏山、乌石山。福州近代才女刘蕙愔便在诗集里记录她晚年七夕游三山的事,说三山胜景,气接衡庐(个人陋室),于山在三山中胜景第一。这一天呢,城乡游客日以万计,刘蕙愔也随众人前去看风景,登平远台,上玉皇阁,一览榕城气象远胜畴昔。她说:“至于人烟密处可画可诗,愧我无才,收之不尽,曷胜慨叹。” 可见七夕当日,白天已经很热闹,更何况夜晚。可惜她没有记录夜晚观星的事。

除了三山,还有大庙山(浮南台、越王山)、今仓山区的烟台山(天宁山)、梅坞(梅岭)。据传大庙山上,有一座由陈宝琛创办的志社诗楼。当时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闽派诗人领袖、同光体开创人陈衍都参与诗社活动。

著名的文人聚会园林就太多了,明朝的有晋安区岳峰镇的竹林精舍,当时的“竹林后七贤”即邓原岳、曹学佺、谢肇淛、徐熥、徐勃、陈荐夫、林宏衍就时常聚在那里。

后来曹学佺罢官回家,在洪塘老家建造了石仓园,园内有20景,如浮山堂、春草亭、石仓语江亭、长至台、夜光堂、石君听泉阁、梵高阁、淼轩梅花馆、荔枝阁、碧泉庵、竹醉亭、琴书社、南池、石桥临赋阁……在妙峰寺和鳌峰坊还有园林。于是乎,福州文人们就常聚他的石仓园吟诗享乐。怎么享乐呢?文人的趣味自然比较高雅,当然是请了一班才貌双全的名妓来操琴、作曲。曹学佺的文艺品味非常高,喜欢汉族戏曲,自组儒林班,原创儒林戏,今天的闽剧儒林戏就诞生于石仓园。

他的宠妾乔玉翰也是才女一枚,不知七夕与这班才子如何庆祝呢。

还有他的一对好友兄弟徐熥、徐勃也没闲着。他们在福州鳌峰坊建“红雨楼”、“绿玉斋”、“南损楼”以藏书、校勘图书为事。

还有当时的著名诗歌评论家谢肇淛也曾在节日前邀请文友们去他家,说:“我家在福州的朱紫坊有一处好风光。这里安泰河上有一座宛转桥,桥的南端有镜阑阁。阁的西边楼已经倒塌了,但是已筑为高台。这快九月中秋了,到时可以来这里闲且觞且,也可到我家的泊台来雅集,饮酒作诗。大家意下如何?”那么,七夕观星、乞巧、赋诗,必然也少不了了。

清代,黄任的外公许友在乌山上有一处别园叫作“涛园”,还有一处“墨庵”也称作“紫藤花庵”。黄任长期住在紫藤花庵。三坊七巷里的诗友们平时常到紫藤花庵与他雅集。黄任有空了,就到仓山区的天宁山找他的好友、天宁寺的住持高僧芥衲参禅问道。

三坊七巷里还有清朝著名文人陈衍在其大光里宅邸举办说诗社,家对面的何振岱则带领八个女弟子在其宅邸授课,琴棋书画无一不教,而且声名远播。刘蕙愔就是随他学习了三十五年的女弟子。当时民国八才女、十姐妹在上世纪30年代组成“寿香诗社”,除了在何振岱家中学习外,主要在刘蕙愔的淇园、叶可羲的竹韵轩轮流雅集。请参见《流翠烟台山》之《才女芬芳聚和路》所记载才女雅集的盛况。

《流翠烟台山》里的深情故事:

那个怀着月亮的新娘在窗下为林森绣婚鞋;

那个深爱胡蝶的男人住在福州的槐荫里;

那个路过林徽因的可园;

那个梦回梅坞邂逅蕊妃的闽剧始祖。

购书点:

孔夫子旧书网、豆瓣书店

福州严复翰墨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