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尘

 落笔天涯 2020-10-28

出  尘

 

早起熬了一碗粥,就着昨日的残羹,略吃了一点,有些清淡。后来翻了一会儿书,捉几粒黝黑葡萄入口,味道也寡。固然是秋天了,各种气味变浅变重都是自然。人在外面走,似乎可以嗅到煤炭的灰。不远处的锅炉正在试水,十月末就要供暖了。想着终于可以蔽掉秋寒,稳坐在家中读一本喜欢的书,心里忽然就长出一蓬鲜嫩的草来。近几日读的书是格非的小说《春尽江南》,看了几十页,天气冷了,人也困顿,常常书页打开着,人却进入了梦乡。或者,看书看得多了,只觉字里有人家的醒世与乾坤,却找不到雕琢眼目的字眼,怕是缺了临席的酒气,不能得知字里的奥妙。

格非说:我始终握有这个秘密,走在人群中。他的这个秘密所指,怕是所有人内心里想要留存,却又想找个适合的人来倾诉的那些心里话,这个人很难寻。总是要在一场宿醉后,才有胆量和他去说,也不敢多唠叨,只是问:你在干吗?你在哪里?那一句最想说的却一直咽在喉里。我们终是不能亲近得如同一家人。

我若借着昨夜的酒意说些想念的话,怕是过于浓稠了。读书可以借用三分酒气,一边读一边深入其中,仿佛自己是书里的主人公,一悲一喜全部被掌控了去。也在醉后写小字,一笔一笔胡乱地写,醒后翻过来看,一脸的茫然。那年也在文章里说:文字若浅,多附于水面,一眼看过去,美如图画,却无根系,属于浮萍文字。最好的文字,该是染着些许烟火气息,俗中暗藏着大雅,偶尔遇到,执卷的手和看字的眼都是湿漉漉的,恰是温润、沉重又笃定。好的文字,还要含着檀香气,远观是丛丛新翠,近品则是香袭心扉,初时如水清淡,思之甘若糖饴。

也去看朋友写的字,她说:“什么是文字里的古意呢?有山水韵味,有水墨韵味。读这样的文字好比读山水画,泼墨和留白,看着看着,水汽扑面而来,这水汽真润泽,字里字外就生出一片碧色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宋元明清是回不去了,何况再往前呢,就在文字的古意里找点慰藉吧。这样的文字也有远意。比如我读山水画——寂林深雪,茅屋人家,我就想起纸窗下,烛影绰绰,有人闲读诗书;江岸送别,孤舟渐远,立在岸头的人,书案上一纸‘且住为佳’,墨迹未干否?”

她是最好的读书人,能够在他人的字里找到自己的所需,还能引申为自己的所得,这是习字人的大智慧。昨天和一位老师聊事情,他说朋友发了几首诗歌过来让他帮忙发表,他看了一遍,惊觉十八行诗句里有十行不通,这都是不喜读书的因果。旁人不知写作者的用意,很难修改。我笑言,那你就帮他重写一首。他回说,不成的,那是对写作者及朋友的不尊重。我看他好生为难的样子,也觉察到自己的无知。我看书,看的多是文里的旖旎,却忘了真实的人间才是最好的读本。

昨夜里走过黄叶纷飞的大街,有些子萧索的秋日景象,感慨一番,便发了朋友圈说:独自一人,走过人间。迅疾,朋友的电话就过来了。他说,不要说那么过头的话,你只是走在人间,哪里就是走过了?!我心中一凛。终于知道,一个人文字上的修行,原是人内心的张驰。遂删了那句话,裹紧衣衫,匆匆家去。

摄影:绿茶     配文:天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