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五虎上将”之一宋哲元,他宁背骂名处决5000俘虏,事后证明很英明

 qiangk4kzk8us4 2020-10-28

“公元262年,秦、赵两国开战,白起使计赢之,随后坑杀40万俘虏,留下举国震惊的长平之战。”白起因“杀俘”被称为“杀神”,他也成为历朝历代批判的“杀人狂魔”之一。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优待俘虏是自古以来约定成俗的独特政策,当俘虏缴械投降时,大多数军官会给以宽大处理。然古有白起,今有将军,本期所说的这个将军曾战功赫赫,作为五虎上将之一,是当之无愧的抗战功臣。

但他因一场“杀俘”战役而差点名节不保,备受争议。对于外界指责,他曾公开表示:绝不后悔。那么这个将军是谁?

一、贫寒出身,乱世教书育人

这个将军名叫宋哲元,他于1885年10月出生在山东省乐陵市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中,时逢内忧外患的战乱年代,他的童年堪称凄惨。宋哲元自幼就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在硝烟四起中死里逃生,捡得性命。

虽然生活艰苦,好在宋哲元受父亲影响熟读四书五经,满腹学问,他用父亲所教所学开启了谋生之路。

1902年,17岁的宋哲元为谋取生计,用所学为村中学生传道受业解惑,在一家私塾做教书先生。

因对贫困感同身受,宋哲元从不收受穷人家孩子学费,虽为穷酸书生,宋哲元始终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教可以乱世求生,解决温饱,宋哲元为何放弃教书,弃文从戎。身为儒雅安静的文人,宋哲元能够在战场冲锋陷阵吗?

二、弃笔拿枪,战场叱咤风云

宋哲元的才华有目共睹,他的武术也相当出众,乃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男子,于忧国忧民的宋哲元来说,他的志向远不在于三寸讲台。

国难当头,民不聊生,饱受战乱之苦的宋哲元,不忍后代继续遭受战乱之苦,不忍国家四分五裂。他立志参军,保家卫国,虽想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救国,却在寻寻觅觅中很难找到组织。

做了五年私塾先生的宋哲元,能和刀枪无情的战场融为一体吗?

私塾先生可文质彬彬,也可以英姿飒爽。1907年,他用行动证明了他的实力。这一年是宋哲元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从军的第一步。

22岁的他去到北京后,凭借优异成绩考进了北洋陆军第六镇随营武备学堂,开启了军事学习生涯。后来的他在战场表现如何?

1910年冬天,25岁的宋哲元顺利毕业。1911年,26岁的宋哲元开始接触战场,进入部队,他的事业在这一年发展的风生水起。从普通稽查员到哨长,屡立战功,他所带领的军队作战勇猛,所向披靡,敌方闻讯大多胆战心惊,四处逃窜。

1912年,27岁的宋哲元跟着冯玉祥,在冯玉祥部下做事,初入部队,宋哲元从零开始,并没有因不受重视就得过且过,滥竽充数。

相反,在无人看管的环境中,他严于律己,聪慧好学,很快掌握了战场的作战技巧,打枪要领,从默默无闻的小兵一步步奋战为名噪一时的“五虎上将”之一。

三、力排众议,坚决斩草除根

随后的发展中,宋哲元凭借战功,一路晋升,赢得了军营中领导战士的一致认可,但1914年,向来明智的宋哲元竟然做了一件“糊涂事”。

这件糊涂事让他一度饱受诟病,差点遗臭万年。

这件糊涂事曾是宋哲元的人生最大争议点,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却在1922年,宁可背骂名处决5000俘虏,事情一出震惊全国。众人皆疑问:宋哲元难道是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事出必有因,并非如此,宋哲元率领部下南征北战,无惧牺牲,他的爱国热情有目共睹,他的爱国情怀始终坚定,之所以将枪口对准了五千余名同胞,在于他的嫉恶如仇,是非分明。

这起杀戮事件和剿匪密不可分。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家风雨飘摇,战火四起,一些青年占山为王,落草为寇,隐匿在大山中打家劫舍。并非每个土匪都是绿林好汉,有些毫无道德底线的土匪常常出没在平民百姓家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罪行不输日军,使得百姓举步维艰,叫苦不迭。

在恶匪势力中,以党玉琨为首的凤翔城势力最为嚣张,他带领的土匪部队不仅对百姓极度苛刻,对国军也是相当嚣张。

宋哲元曾和党玉琨有过几次激烈的火力冲突,几次冲突让宋哲元更加坚定了剿匪计划。

这个剿匪过程一波三折,凤翔城易守难攻,它有又深又大的池子防护,城墙四周都有狙击手驻守,想要强攻几乎难于登天。面对易守难攻的局势,宋哲元便心生一计:正面无法攻取,那就挖地道智取。

在宋哲元的部署下,部下在黑夜中不断挖道,在挖到凤翔城下后,宋哲元便开启了炸开城墙的计划,训练有素的部下随后攻取了凤翔城。

进入城中后,宋哲元部队俘虏了将近五千余人,这五千余人的处置方法成为了宋哲元的头等大事。

按照当时的军事政策,党玉琨一派极有可能被宽大处理、甚至无罪释放但宋哲元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将其全部处决

这不是出于公报私仇,而是根据党玉琨曾经的罪行和他们死性难改的的性格,宋哲元判断如果优待他们无异于养虎为患,如果释放将会是放虎归山,一旦党玉琨等人再次聚集,那将会生灵涂炭。

为了以绝后患,维护百姓安宁,宋哲元下令全部处决,党玉琨一派就此陨落。

而宋哲元这个举措对其他匪落势力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其他匪首看到了宋哲元的剿匪决心后收敛许多,陕西一带取得了少有的安宁。

当然,在提倡全体抗日的背景下,宋哲元的举措被推上风口浪尖,面对指责,他说:“为了陕西安宁,宁可背负骂名……”

总结:

1922年,37岁的宋哲元已身经百战,聪慧如他,他怎会不知自己杀掉俘虏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个人的名声塑造中,他更加在乎百姓安宁,国家稳定,那一年是宋哲元饱受舆论冲击的一年,却也是他最不后悔的一年。

时隔多年,众人发现了宋哲元的英明之处,他杀掉土匪的举措确实是明智之举,既能杀鸡儆猴,又能护陕安宁,陕西一带的百姓对此感恩戴德,若没有宋哲元的出手相助,将会有更多百姓无辜丧命。

繁华盛世,我们应铭记历史,感激先烈,在国家危难之际,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百姓安宁,是他们的视死如归保全了主权完整。像宋哲元这般心系百姓的将军不应名垂千古吗?关于他曾经屠杀五千俘虏的争议至今仍在,支持也好,反对也罢,他的功过是非自会有后世评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