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拂去岁月风尘,再现历史记忆

 岁月留申 2020-10-28

作者,潘运明

作者简介:潘运明,男,1969年生,河南省宝丰县人,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文学类代表性传承人。

(接昨天《沧海横流,中原英雄逐鹿》)

在《民国时期的土匪》一书中,作者贝思飞教授这样写道:那些被"逼上梁山"成为不法之徒的人主要是一些失业的闲散年轻人,虽然也不乏靠抢劫养家糊口的"孝子"和为丈夫冤死复仇的寡妇。……土匪们把伤疤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来炫耀,抽鸦片以排遣忧虑,讲些历史传奇,穿戴好衣服(包括从女人那儿抢来的衣服)。他们使用暴力,不管是正好遇上还是出于报复的目的,但多半是对政府的镇压的反应。《历史:新书评论》中这样写道:考察1911年;1949年民国农村动荡局势是绕不过去土匪这个问题的……辛亥革命后,暴力和缺乏安全感的恐怖气氛开始笼罩中国大地。

更有专家称,豫西土匪是中国土匪中最具典型性的"标本",他们像刀一样锋利,像土坷垃一样质朴。在那场万劫不复的灾难面前,他们充当了主角,而灾难背后更有难以消除的创伤和记忆;这种创伤是心灵的内伤,这种记忆是痛苦的记忆,作为纪实文学面对的,正是被心灵咀嚼和消化过的灾祸苦难。拂去岁月风尘,把历史的记忆给予一定的再现,也是对过去散落碎片的整理,以文化表达的另一种方式,呈露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呈现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能够升华成一种侠骨之气。

在逝去的历史中,谁能听到普通民众遭遇苦难的凄惨呻吟?谁能听到在专制统治下艰难生活的痛切衰悯?谁能听到对战争、杀戮、酷刑的悲愤控诉?民众从来就存在着,其存在的状态让人感到无法言述的沉重与激愤,是谁忽视了民众?!灾难造就英雄。在民众眼里,那些没有丧失正义色彩的所谓"匪"里应称为英雄,而英雄更多活在孤单而痛苦之中,没有人去关注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累累心尘该向谁去倾诉和宣泄。在荆棘丛生的路上,面对土地的叛离、命运多舛的无奈,他们心灵深处充斥着扭曲和痛苦,而他们多数人的人格的确是铁骨铮铮民族性格的体现!他们在困顿中的彷徨与挣扎、寻求与渴望,在民族大义面前的无畏,让暗淡的历史生出一抹震撼的亮色。历史的天空常常回荡着源自绿林豪侠那种大气磅礴的声音,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绽放出苍凉奇异的光彩。也许,在道德上他们有种种偏失,但那不曾泯灭的血性却穿越时空走向永恒。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在史籍深处,英雄和罪人同时接受着时间公平的冲刷。英雄与罪人共存,赞颂与忏悔同在。如今抛开这一切,还能还原给他们真实的面目、真正的心音吗?

在我国,历史故事的口碑演义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持续编织着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文化记忆,激荡着深厚的文化血脉,而且丰富着人的心灵世界。因此,无论周秦还是汉唐,以至于明清,历史风云的轰轰烈烈、波云诡谲总是以不同方式不同途径诉说着,回响着……在"蹚将刀客身影系列"这部纪实文学作品中所渲染的是普通百姓及各色人等在时代的变迁中,为生存而身不由己地卷入阴谋和战争之中,他们的人生历程多以悲剧收场,而悲剧并非生命与故事的终结,它更像绚丽的烟花燃烧,在无限膨胀后瞬间熄灭,而留存下来的是一种大美,一种升华,一种涅磐!

历史因有绿林的存在而诗意葱茏。有人说,它是一条河,汩汩流淌,滚滚向前;有人说,它是一座山,极目眺望,风景无限;有人说,它是一个向导,在让人领略一路的神奇时,能够产生无限的动力。用纪实的笔法雕刻那些铮铮人物,记录难以忘却的那些事件,历历阅去,聆听历史的回音,了解民众的苦难,会有新的凝视和心的对话,能深刻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建立和谐社会的来之不易!(潘运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