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贤名人】曾联松和王超六 || 木鱼

 百荷书房 2020-10-28





日前,拜读1988年5月19日曾联松先生写给王超六先生征询诗稿意见的书函,深为两位名家虚怀若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及莫逆于心、山高水长的情谊所感动。
曾联松和王超六,他俩德高望重、名声显赫,深受万民景仰。一位是五星红旗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之父”;一位是瑞安中学发展史上里程碑人物,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他俩的人生有许多交集:同为瑞安老乡,都属瑞中校友,还曾是瑞中同仁,且都精通文史、书法。

曾联松1917年12月17日出生于瑞安,居县城市心街,1932年毕业于瑞安县立初级中学。当时瑞安未设高中,便到南京在父亲身边复习功课,翌年考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部。他渴求知识,渴求真理,发愤学习,积极投身“一二九”运动。1936年考取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大支部委员,后为第三任支部书记。


1940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曾联松接党组织迅速转移的指示,离开已迁往重庆的中大。其时,去延安之路被胡宗南部队封堵,投奔新四军又逢“皖南事变”,他只得先后去浙江云和、常山等地谋生,1943年才回到瑞安故里。

得悉曾联松返乡消息,时任瑞安县立中学校长王超六即登门礼聘他到瑞中执教。曾联松被王校长的真诚所感动,又以瑞中乃自己母校,为家乡教育事业服务义不容辞,便欣然允诺。
 
  王超六,名毓榛,以字行,1909年出生于瑞安一个书香世家,1925年瑞安县立中学校旧制毕业。1934年从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毕业后,不留恋都市的繁华生活,也不追求宦途的高官厚禄,毅然回乡致力于桑梓教育事业。先后在瑞中执教公民、历史、英文、地理。1937年9月任教务主任,1939年3月任校长。在国难当头、时局动乱的举步维艰之时,他殚精竭虑,知难而上,在西门节孝祠创办瑞中分部,并逐步拓展校舍,奠定了瑞中发展的基业。1942年又苦心擘划创办瑞中高中部,使瑞中成为温州地区首所县立完全中学。
 
当时,瑞中作为县立中学,教师待遇与省立中学相差悬殊,因而招聘高水平师资颇有难度,全凭王校长礼贤下士,多方延揽,“或函电交聘,或登门恭请,或以公谊相感召,或以私情相治邀”,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留学归来的有为青年及本地饱学之士,被王校长身体力行、奉献桑梓教育事业的诚心所感动,云集瑞中,荟萃一堂。
   
1944年夏天,因办学经费屡遭层层苛扣,学校寅吃卯粮,告贷无门,王超六先生无奈辞去校长职务。其时,瑞安县县长许学彬兼任瑞中校长,他并未坐镇学校,也无暇顾及校务,王超六还得以校务委员会主任之名,承担了大量的校务工作。第二年,王超六离开瑞中,先后在温州师范和温州建国商校任教,间或在瑞中兼课。
 
曾联松受聘瑞中任教高中历史,后兼训导主任。他经常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瑞中1946届高中毕业生何仲麟在《瑞中学习生活回忆片段》述及:“曾联松先生上外国历史课,一次讲课中他插入讲解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兴致勃勃地介绍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伟大气概外,还介绍了陕北延安革命圣地的情况,指出中国光明的未来。这堂课我们听得精神振奋、津津有味。处在抗日战争末期,国民党统治区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青年学生正为国家的将来、自己的前途担忧时,曾先生这节课无异是一堂革命启蒙教育。曾先生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开讲中国革命的前程,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学生十分敬佩知识渊博的曾联松老师,至今还记得:在“健行”班毕业晚会上,曾老师看到会场布置有“饮水思源”四字,便即席赋藏头诗作临别赠言:“饮恨消魂健行楼,水光山色不胜愁。思君长逐云江去,源远流长无尽头。”文思敏捷,语惊四座。

1947年暑期,曾联松离开瑞中,赴上海在地下党组织直接领导和组织的现代经济通讯社任秘书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曾联松从《解放日报》获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向全国征求新中国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的启事后,“感于革命胜利,激于爱国热情,动于美学联想”,立即投入国旗图案的设计,以表报国初衷。
经过一个多月的昼夜伏案、苦思冥想,曾联松以拳拳爱国之心和出色美术天赋而精心设计的五星红旗图案,在全国近三千幅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1949年9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庄严美丽的五星红旗成为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曾联松被尊为“国旗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曾联松一直在上海供销合作总社系统工作,他以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较深的研究造诣,为供销合作事业作出不凡的贡献。

王超六1949年下半年复任瑞中教导主任兼历史、语文教员。1951年调温州师范学校任历史教师,兼教导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1954年当选为瑞安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1958年,极左思潮泛滥,他遭受不公正待遇,被迫离开教育岗位。身处逆境,仍胸怀坦荡,泰然处之,荣辱不惊,无怨无悔。直至1978年,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重新恢复名誉。1982年他被增补为瑞安县第四届政协委员,此后又连任瑞安县(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常委。1985年当选为温州市人大代表,积极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1983年,王超六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馆馆员。7月,他在《瑞安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五星国旗图案设计者——曾联松》,介绍曾联松其人及设计国旗的经历,让曾联松的事迹走进瑞安民众心里。

1986年,瑞安中学90周年校庆,曾联松已70岁高龄,且患小中风之后身体不好,但他执意要参加校庆活动,看一看久别的家乡和同窗师友。校庆日,曾联松来到瑞安,与大他8岁的王超六相聚,两位曾经互相倾慕的同仁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从此书信往来,惺惺相惜,情谊日深。

1988年5月19日,曾联松致函王超六,征询对自己诗稿的意见。信函用纸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20格稿纸,共6页,用毛笔书写,软笔附注。兹将信函全文转录如下。

超六兄:
为纪念先哲孙诒让先生,赋成律诗二首,特先录请指正,深望对拙句细作推敲,多提意见,以利修改补充。
   
待修正完毕之后写成条幅,寄瑞安市文物馆处理。该馆近来派专人来沪促洽此事。而我正值全面拔牙镶牙时期,感到有些疲乏,答应延到六月底左右,草成诗句并写成条幅,然后寄发。
 
专此囗祝
夏绥                               
 弟 曾联松  五、十九      
纪念先哲孙诒让先生
楼辉玉海水云乡,绍续东南邹鲁扬。
代有才人闻海内,岂无杰作见文章。
契文旷古文初探,墨子复甦墨始张。
最是完备释周礼,籀公博大显精详。

 

奥儒微意保华夏,教化深思图自强。
馆闢方言并学计,校建温处又城乡。
童蒙教育开风气,科技新知得滥觞。   
大师啟后承前日,时代思潮同步扬。

诗稿尾处曾联松用软笔注:微意是否有微言大义之意,有隐微不显之意,如属不然,拟改用“寓意”二字,妥否!“水云乡”借用“所居合在水云乡”之句。以上见于大作《瑞安文史资料》第五辑13页和19页。

 王超六读诗稿后,分别在诗句“最是完备释周礼”的“完备”边上批注“新疏(梁启超评周礼正义为清代新疏之冠)”;在“奥儒微意保华夏”的“奥”边上批注“兴”,在“微”旁批注“寓”(孙公在维新运动时倡言兴儒会。既去了奥字就不必用微字,且微言大义涉及公文学派)。

   
曾联松古典文学功底不凡,为撰写纪念孙诒让的律诗仍不耻下问,其谦虚好学的态度令人敬佩;王超六精通文史,尤其对瑞安历史文化了如指掌。在晚年仍兢兢业业,笔耕不辍,编撰《瑞安近百年大事记》等大量的文史资料,对研究瑞安近代史和现代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对诗稿的精辟建议即为曾联松所接受。
  
曾联松的两首律诗均录入《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瑞安文史资料第20辑),在第五章节《似珠宝遗人间》中,原诗稿“最是完备释周礼”已改为“最是新疏释周礼”,“奥儒微意保华夏”已改为“兴儒寓意保华夏”。

1991年7月30日,为桑梓教育事业乐此不疲、奉献一生的王超六先生与世长辞,曾联松深感悲痛,致挽联悼念:
 
“壮志豪迈,矢志教育。艰难开拓,壮大瑞中。百年树人,满园桃李。恨日寇侵凌,危急存亡。跨涉山川,迁校避敌。诸生负笈,弦歌不绝。回狂澜于既倒,继先哲之遗风,鞠躬尽瘁,功德无量。问云水长流,斯人安在哉!
 
暮年振奋,壮心不已。关怀桑梓,重视人文。先贤业迹,犹待扬陈。忧史乘零落,传闻失实。急起直追,广罗资料。精心编纂,蔚成壮观。更旁搜而远绍,奠方志之基础。开来继往,奉献不凡。看江山如画,文彩同辉乎。”

   

这是曾联松对挚友王超六一生的评价,也寄托了他的崇敬之心和怀念之情。

1999年10月19日,“一得之愚献祖国”(曾联松诗句),丰功伟绩昭神州的曾联松先生逝世,《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和中央电视台均作消息报道。
  
哲人虽逝,万世留芳。瑞安中学在籀园安置了曾联松石雕和王超六铜像,让他俩的英容笑貌长留校园,以纪念他们为国家、为家乡做出的杰出贡献。

 

作者简介:
林云江,笔名木鱼、沐雨、鱼木,瑞安市社科联常务理事,《瑞安中学校志》主编,《瑞安中学文化丛书》执行主编,著作有《世纪之梦》(合著)、《溯源追昔》、《岁月年轮》、《云在青天水在瓶》等,散文随笔散见于报纸、杂志及网站。


关注 “百荷书房”,阅读全本小说和作者文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