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诵:明月照嵩径

 百荷书房 2020-10-28


明月照嵩径 
文//李晨欣  朗诵//尤小红
山路幽远。


当夜色降临山间的时候,峻峰峭崖、深涧丛林都隐入了朦朦胧胧之中。树梢之上,一弯明亮的上弦月挂在天空。夜色里的山林空寂而幽暗,唯有不被丛林遮掩的山径上洒满如水的月辉。在这夜色笼罩的山径上行走,心更容易归于宁静,融入自然。


静静地走着,只有步履的声音。走过一段林荫,便听到溪涧传来清悠的流水声。这情景让我们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荷舟。”只是这眼前的景更加幽静,使人能于其中物我两忘。当那溪水声在月色朦胧里渐行渐远时,偶尔有一阵清风吹来,飘落几片秋叶在山径。在这静悄悄的山径上走,感受着山间月夜的静谧和空灵,此时的心情犹如山涧溪水的流泻和林中秋叶的随风。



坐下望明月。也许是深山太幽了,也许是夜天太净了,我们眼中的夜月是那样的近,分明就是挂在那最高的树枝上头。当我们行走的时候,它也在那树梢之上行走。当我们驻足仰望的时候,它也在停步俯视,似乎是那么深情相依,总是挂在我们行走的天空。明月一轮,让我联想起那首著名的禅诗:“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这轮明月也就是明镜台啊!明月不仅照亮了我们行走的山径,明月照亮的也是我们的心路。这使我们又不仅想起王维的另一首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我们寻了这条山径来走,即使一个人走着,有了明月就不感到孤寂,有了明月就有了一份心的宁静。


这种月照山林的意境早就在古人的诗词里了。这宁静是给于古人也给于今人的么?想那岁月的易逝,时间的无始无终,那月不知多少次随那清风从树梢上走过。也许在你从这段山路上走过的时候,它在静静的随你走去,也许在你没有走过的山路上它依然那么静静地走去。李白的诗这样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难道我们今夜所见的月不是古时的月吗?显然,我们无法看到古时的月,即使儿时记忆中乡村夜空的明月也已远去了。记得有一个天色未明的早晨,严格说那还是夜,我早早地起来去爬山。也是一弯明月挂在天上,那是一弯下弦月,依然是清冷而明亮。然而,夜月中的小城却缺少乡村的宁静,时时传来这样那样的噪音,于是感觉那月便绝然不是乡村的月。可是,今夜的月照山径里,我怎么就觉得这月是古时的月呢?是因为我想起王维那蕴含禅境的诗吗?是因为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友裴图南也曾登嵩望月吗?李白在长安失意的时候,曾写诗给归嵩的裴图南,说:“君思颕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回归无早晚,颕水有清源。”古人为了寻求心的宁静要到山间来,要到山间看那一轮洁净的明月,让那月辉洗涤心尘。看来“大隐隐于市”是难能寻求的啊!要洗却心尘最便捷的方法无过于寻求一个宁静人心的环境。



走过又一段山径,峡谷愈来愈深,两侧山崖陡立对峙。这就是嵩山著名的一景:“嵩门望月”。这“嵩门望月”来于古诗,这一条山径也许就是李白的诗友裴图南曾经走过的山径吧?而今我也在这明月里走来,我头上的明月应该也是古时的明月了。在这山间月辉里感悟古人的人生境界,恍惚感觉古今的一维相系,这嵩岳间的小径上分明是“唐时明月晋时风”了。


山路幽远,这曾照古人的明月又照在今人行走的山径上。今月原本就是古时的月,今人也会成为未来的古人。走过古人曾经走过的山径,仰望古人曾经仰望的明月,心中多了一份未曾有过的宁静。
(写于2007年)


作者简介:


寒江独钓,原名李晨欣,喜爱诗词书法。诗词曾发表于《中华诗词》等刊物。诗论“论意境的創造”,"意境的模糊性与鲜明性",意境的层次"等发表于《许昌师专学报》等刊物(见百度学朮)。文字随性而至,不尚华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