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荷踪影//随笔梦想与希望之于生命:读丁玲的《阿毛姑娘》

 百荷书房 2020-10-28

梦想与希望之于生命:读丁玲的《阿毛姑娘》


文/百荷踪影 图/网络


题记:

希望与梦想之于生命也许是一剂治病的良药,是生命之所以勃发生机,健康向上的力量之源。丁玲笔下的阿毛姑娘——一个原本对生命充满了希冀与渴望,勃发着灿烂青春,绽放着花样容颜的姑娘。因为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与梦想,外面的繁华与诱惑依然存在,但阿毛已经不再是那个怀揣着梦想与希望的阿毛了。
丁玲代表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等

一.阿毛出嫁了

“阿毛”是丁玲一个中篇小说《阿毛姑娘》中的主角,是二三十年代发生在上海城郊的故事。阿毛十六岁的时候,遵从媒妁之言,父亲之命,离开山村,离开她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父亲,嫁到西湖边上一户殷实人家。阿毛的公公有自己的游船、居屋、一百多株桑树。多年来公公一直经营着那只有帆篷、有钢栏、有靠背藤座的西湖游船,两个儿子租种了几亩土地;婆婆和进门十多年的大嫂靠着居屋前的一百多株桑树,每年养蚕,也是一项不小的进款。阿毛的丈夫是家里的二儿子,名叫陆小二,阿毛是这个家的老二媳妇。
大嫂三十多岁,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小女儿囡囡大概三四岁,长得非常可爱,阿毛有空的时候,常常跟囡囡玩,囡囡又喜欢她,这在大嫂的眼里更添了一层对于阿毛的喜欢。阿毛的夫婿路小二比阿毛大八岁,他黝黑的肤色穿一件灰条纹布的棉袍,戴一顶半新不旧的“鸟打帽”,出门时,加上一条黑绿色围巾。
在阿毛眼里也算是个略带点城市气的乡下人了。一开始,阿毛是很怕他。他对阿毛十分的爱怜,这样,他终于抚慰了阿毛。阿毛梳头发时,他去替她擦一点油,在阿毛做鞋子的时候,他又去替她理线。只要是阿毛单独在小屋中时,他常常溜进去给她许多爱抚。开始阿毛是怕他,后来慢慢地,就变得温柔了,且不觉间便会很动心,很兴奋,有时竟然爱慕起小二来。
婆婆见阿毛年轻,模样可爱,只让她做些轻点的零碎小事,比如:烧火,扫地,洗衣裳之类的家务。自然是比她在娘家时锄地、拾柴,又要替父亲担粪等等吃力的活路轻松了许多。
尽管阿毛在出嫁之前也是哭鼻子不愿嫁的。但她嫁到了婆家之后,婆婆的疼爱,大嫂的喜欢,丈夫的怜惜。使阿毛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小小的满足。生活的图画好像在她苦出身的大路上,铺上了一张通往幸福的红色地毯,地毯的尽头,正是她想要的幸福生活。

二.幸福是长了翅膀的精灵

幸福总是像风,它往往是过眼烟云;幸福又像是长了翅膀的精灵,当你一不留神它就会飞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阿毛并不懂得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在与邻家三姐和阿招嫂的交往中,阿毛的思想渐趋活跃。三姐是阿毛邻家一个十九岁的姑娘,在三姐那里,阿毛听了不少城里(上海)的故事。对于城里的繁华热闹,她在心底存满了热烈的向往和幻想。
十六七岁的阿毛,在山村里长大,并没有相应的文化知识、人生阅历来驾驭那日胜一日,梦幻般潮涌而来的诱惑。她的梦想终于一次次升起,一次次沉寂,又一次破灭。梦想升起,从希望到绝望。城里来的夫妇那令她想哭的琴声,……她的充满梦幻般理想的心,终于节节下沉,以致跌入深渊。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不切实际的虚荣,以及执拗的自卑心理,以致使她的行为越来越怪癖。
她没命的干活,她懒懒地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她含泪地听对面楼上夫妇的琴声。她的落泪,她的冰冷的笑,她凝视天花板神态,令人费解。使原本怜惜她的婆婆、疼爱的丈夫都陷入困惑,以致生出厌恶来。
阿毛,原本很受家人喜爱的一个小人儿,最终遭遇了婆婆的冷遇,丈夫也开始嫌弃、打骂。梦想,终于被现实给揉碎了,幸福也长了翅膀,会飞的翅膀。
邻居家那个苍白脸的姑娘死了,给了阿毛一个更大的打击,使她更坚定了一个信念:幸福是不久的,终会被死所骗去,邻家的姑娘,那样一个幸福的人儿,竟然死去了。现在,阿毛以为根本就无所谓幸福不幸福了。梦想、希望,至于阿毛,经都失去活力,失去了生命,死气沉沉。她的精神世界一片凄惨荒凉,心也沉入死寂的深渊。
阿毛原本生长在荒僻的山村,并没有接受什么文化知识,理想信念等的教育熏陶。她所来往的人,也不过是像父亲一般忠厚的乡下老人,以及像她那样终日勤劳做事的孩子。假使她没有嫁到容易沾染富贵的西湖边上那户殷实人家,在她也许不失为一件幸事。在那质朴的乡村,劳作吃饭,吃饭劳作,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三.希望的大厦彻底倾塌了

现在的阿毛却是在“见识了外面世界”又不能够融入那世界。那个大的世界、繁华的社会,一切都使她惊诧,一切都使她沉浸在梦想的希望中。她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会那幸福地生活。然而,她自身所接受过的教养和心得,又难以承受那幻想着的幸福生活的野心。对于幸福生活的定义,在她看来,全都是失望。这让她深感自己的渺小、卑微,她的思绪三番五次,反反复复,陷入自卑和哀伤里不能自拔。
阿毛也曾把自己对于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丈夫陆小二身上,在她纯真的盼望里,丈夫陆小二就是她获得幸福的保障。她曾一度把幸福和向往寄托在丈夫陆小二和自己的劳动创造上,梦想着丈夫有朝一日的发达,梦想着有朝一日她也能够自由地进出城里,穿她认为漂亮的衣服,作她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陆小二每天只知道无思无虑地跑到十里外的田里劳作,他做梦也不曾知道正有人把一个“幸福”的希望建筑在他身上。阿毛想跟小二说说自己的伟大理想,可是,小二劳作了一天,躺到床上,阿毛还没来得及说话,他便沉睡过去了。而阿毛呢?便在黑暗中睁着两眼,许多美满的好梦,纷乱地挤着她的心。长此以往。在阿毛,日子过得寡淡乏味;而陆小二,却是沉浸在娇妻美梦的幸福之中。
为了实现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阿毛劝说婆婆,多孵一些蚕。养蚕虽然是劳累的,但她为的是想要过上富裕日子,创造幸福生活,穿她认为漂亮的衣服。这就是一个穷苦出身的女孩最初的理想。阿毛在耐苦的操劳中,压制着极大的野心!她决不会懂得,当她打起精神去喂蚕,去烧饭洗衣,想从操劳中得到幸福时,酝酿着的,却是外来的越来越令她沉重的精神负担——她始终没有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正相反,生活至于阿毛,却全是灰心和绝望。
阿毛的梦想终是破灭了。
她所认为幸福的那个可爱的苍白脸色姑娘的死。使阿毛觉得一切都是可悲的。一切的梦幻都被打碎了。宇宙间真的到底有个什么?什么也没有!到头来终得死去!无论她再痛苦些也好,再幸福些也好。人到死什么也一样了,都是毫无感受,冷寂地躺在大地里。阿毛陷入了悲伤、浮躁的怪圈。她看不到未来了。在她站立的地方只有哀伤、绝望,一条路了。在那寂寞、悲戚的夜里,阿毛再次听到右邻居弹琴的声音,那声调高亢、委婉、凄恻。阿毛又想哭了。她怀疑,到底那对无忧的美夫妇,为什么要在这深夜奏出如许动人的哀音?……她很想抱着那女人哭。那女人曾和他谈过一次话,那态度是那样的和蔼近人。可是,为什么她也独在夜深如此悲苦?她不是也显得幸福的吗?
阿毛终于对幸福彻底绝望了,她的梦想和希望也就彻底的死了。这世界根本就没有幸福,幸福只是用来被别人羡慕或嫉妒的尤物,而自身始终也未必能尝到这甘味。阿毛辗转思量的结果——不如死了的好。
阿毛吞食了大量的火柴头,让那磷火去燃烧她的生命与无望的梦想。


结语:

丁玲笔下的阿毛姑娘死了。她还那么年轻,才十七岁,刚刚嫁到山外的陆家不足一年,却死得那样义无反顾。当她吞食磷火的毒性发作,疼痛折磨着她的身体,在死亡线上挣扎之时,当她的丈夫陆小二终于知道她疼痛的原因之时,小二抱住她,痛苦地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寻短见?她的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懒得活,觉得死了也好。”读着这样的句子,笔者禁不住为阿毛年轻的生命,以及那绝望,那悲哀,心痛不已。
十七岁,正是花季的年龄。在我们现在人看来,她还仅只是个孩子。一个孩子是有许多、许多梦想可以实现的。她可以去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可以去拜师,学一门谋生的手艺,可以在父母的关爱下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以……她甚至可以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可以……可以谈一场倾心浪漫的恋爱。长大了,做一个有梦想,又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梦想的青年。
其实阿毛是在她的心死了以后才决定要死的。只是那丈夫小二毫无觉察罢了。一个人对于生命的维系是要靠一种信念和精神支撑的,那信念就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着的一种梦想与希望。无论男人女人,生存的环境是造就梦想与希望的水土,水土决定土壤的贫瘠或者肥沃。梦想与希望就像是根植于土壤的种子,那种子是否能够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就成为一个人活着的血脉。如若“水土”流失殆尽,土壤被严重破坏,血脉必将干枯,再强大的生命又何以存活?何况年幼的阿毛一个只有十七岁的女孩,生长于山村,对世间繁华,俗世尘埃,没人教她如何抵御,如何选择。
在阿毛,她既无优良的文化素养做根基,又无生命所必须的水土。——阿婆的顽固,丈夫的不理解,她的一颗毫无抗挫能力的心,陷入了虚荣和失衡的境地,再跌入悲哀和自闭的怪圈。这种心理隐患,在当下山区进城的青年男女中也是屡见不鲜。尤其一些姑娘,她们缺少与城市相适应的教育基础,生存技能,应对复杂环境的心理等等因素。最终,有一些人误入了歧途,或走向堕落;也有像阿毛,一个原本活泼,胸中燃烧着希望的少女,在外界繁华的诱惑下,成为一个陷入歧途的幻想者,浮华世事的殉葬者。
梦想与希望,上升到理论高度,或者就是一种信仰。老百姓会说那是一种念想,念想没了,人在很多时候就会特别脆弱。阿毛姑娘之死,更证实了那句:一个人的真正幸福,就是能够懂得一切,又能够释怀一切,站在自己所能够站立的地方去思考,人生究竟为何要来这世上走一遭!否则,真要像丁玲笔下的阿毛,在幸福梦彻底被打碎之后,“死亡”就会像一束炫目的光环,冉冉升华。生生诱惑一个原本健康的身心陷进去,就像坠入沼泽。最终,不是灵魂被毁灭,便是肉体的死亡,毫无价值的葬送青春和生命。
2019/10/11


附录:

《阿毛姑娘》是丁玲早期作品之一,描绘了一个生活在城乡交界处的姑娘面对外界诱惑而心理失衡最后自杀而亡的故事。
丁玲通过阿毛的心灵之声,道出了中国农村在城市文化冲击下动荡的焦虑,在落后的传统观念压抑人性下中国现代农村妇女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也为人们抖落了潜藏在惶恐不安的灵魂中的各种隐秘,尤其是因自我丧失、人性异化、灵魂无所依托所致的痛苦和焦虑,也正是这些心灵之声透露了丁玲对生活从容的观察和大胆的思索。
阿毛是丁玲笔下的一个鲜明的人物。时至今日,阿毛的文化选择仍然为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百荷书房原创作品,转载需授权,并注明出处】


百荷书房编辑团队:
总   编:王琰(百荷踪影)   
副总编:邢桂珍
散文主编:子若轻尘
诗词主编:靳鸿儒、寒江独钓
小说主编:王琰

百荷书房主播团队(排名不分先后):
麦子、古风、马小明、李焕玲、真水无香、李莉、孟昭臣、尤小红、李春华、杨慧娜、耐心等待,
 【成员陆续添加中,诚望更多文学爱好者,甘于奉献文学事业的朋友加入我们团队。期待!】
特别提示:
百荷书房所发原创作品(杜绝抄袭,文责自负)版权归属作者,百荷书房有权在微信公众平台以外任何媒体发布,其他个人、或公众媒体使用,必须经过百荷书房,或作者授权。否则必究。原创作品自发布之日起,一周内的赞赏全部为作者所有,一周后的赞赏留作平台使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