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鲁木齐的夏日

 天下掌故 2020-10-28

  
     由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让我经历了2020年乌鲁木齐的夏天。
     知道我被滞留在乌市,朋友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乌鲁木齐夏天热吗?”    
      受用着这个夏日的我,总会带着深深地感念告诉我的朋友:“为了避开北京的酷暑,我曾做过逃离的尝试。同样的季节,我曾去过家乡克旗的热水,去过辽宁的大连,去过贵州的兴义,现在终于发现夏日的天堂在乌鲁木齐。这里没有燥热。”
      乌鲁木齐常年刮的都是西北风。风是乌鲁木齐夏日的天使,它不时地眷顾着你。整个夏天不仅让你拥有舒适惬意的暮色黄昏,还会让你享受最温馨的睡眠。乌鲁木齐的夏日花草争艳,瓜果溢香。逛街购物、观山賞水,所有的兴趣都不会减。更特别的是如果由西向东行驶在外环路上,你仍然可以看到博格达峰的积雪。”
       只是有一种不解,在家乡、在北京,每到暑伏,中午气温最高的时候就会听到蝉儿没完没了地“嘶拉—嘶拉—”的叫声,这种合声会传的很远,一种联想让人觉得这很像伏天的背景音乐,催发着人的困乏与慵懒。此时已进入暑伏季,蝉儿的鸣叫声在乌鲁木齐却无以寻觅。
        乌鲁木齐雨少,其实北京雨水也不多。今夏乌鲁木齐仅有的几次雨都下在了傍晚和夜间,少见雨前狂风,更无闪电雷鸣,一往的“润物细无声”,几乎忽略了它的降临。
       没有雷声,也没有蝉鸣,乌鲁木齐的这个夏日格外的静。
       再一次出现的疫情,让往日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乌鲁木齐更静了。静得如此的彻底,又静的如此的令人震撼!
       静中的街市我已无缘目睹,我只能透过窗子看到小区中心圆场。矗立在那里的五星红旗依然在空中飘扬。疫情之前,每个周一上午10点小区居民都会重新把它升起。让它再一次点燃我们心中的肃穆与庄严。
        一边担忧着,一边惊叹着,也一边感动着。
       先后两次来新疆,至深印象莫过于来自对新疆人的一种认识:这里的人有一种家国情怀,这体现在新疆人对国家、对政府的政策、法规、政令,任何时候都给予极大的理解与支持。作为国家一份子,他们有着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胸怀与担当。无论你接触到哪一层次哪一类别的人,都很少听到他们的不满与抱怨,更多的是体谅与感恩。
       对当下政府颁出的各项防控疫情的措施,乌鲁木齐市民表现出极高的配合度,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克时艰。拥有几十栋楼的小区,两次核酸检测,封闭居家隔离,物资配备,生活服务,一切井然有序,畅通无阻。
       这两天收到朋友的一条微信,她写到:“我认为对待疫情的态度及做法,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我有一个熟人,从有疫情开始到现在,没有一天戴口罩,该吃吃,该喝喝,大年初一拜年,办丧事大办。政府有规定,不允许聚餐,他们照聚不误,即使在疫情最紧张时的时候,我劝阻她不可太大意,她就会说:没事!就你怕死!急人不?”
     疫情期间 在乌鲁木齐没有这种叫人又急又无奈的事。
       7月26日晚,志愿者敲开了我的门,他告诉我“阿姨,按着上面要求,每一户的门都要加封。你有垃圾现在交给我,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也可以说给我。”我说:“都没有,你可以封了!”
      半小时之后,他又敲开了我的门:“阿姨,我刚发现你家只有你自己,我还是有点儿不放心,你有没有楼管员的电话?你最好在手机上加上他的电话,有事随时联系他。”办完这件事,他再次封住了我的门。
       第二天的上午,志愿者小伙子第三次解封了我的门,他是特意来给我送菜的。
       我表达了我的感谢,随后问了他一句:
       “年轻人你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以前当过兵!”说这话时他下意识地挺了挺自己的身体。
         古有“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三入家门递真情”
        尽管不忍心,我还是拨打了楼管员小倪的电话,因为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她是我唯一可以依赖的人。
        祈盼在告别这个夏日的时候,疫情不在!应验我朋友送来的祝福:一切都会好起来!花若开,蜂自来!

作者简介——陈书华,出生于1947年,退休前系赤峰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