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买的金条金币生锈,经检测确实有铁,却不是因为黄金造假

 泡椒雪梨 2020-10-28

  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说有人在银行购买了标注成色为999的投资金条后,在没有拆开密封的情况下,竟然生锈了!

(投资金条“生锈”)

  明明为了保险才选择在银行购买实物黄金,怎么会生锈?而且按照常识,只有铁才会生锈吧,难道金条有假,黄金的外表下隐藏的是铁?

  这样的情况随便搜一下都会发现不在少数,更为严重的是,除了投资金条,甚至连身为法定货币的纯金纪念币,也出现了生锈的情况。

(金币“红斑”)

  所谓生锈,其实在生活中大多是指铁制物品在潮湿的环境中经过氧化产生了三氧化二铁,这种化学反应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原先的金属失去良好的性能,所以生锈一直没有给大家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尤其是三氧化二铁所呈现的暗淡红色,更是经常被一些恐怖电影的背景所使用,让人习惯性地产生不好的感觉。

恐怖电影《寂静岭》剧照)

  之所以很多人怀疑黄金制品是铁镀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黄金“生锈”的颜色和铁几乎一模一样,而这种锈蚀一旦出现,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黄金是假的!

  查阅相关新闻,黄金生锈的现象主要是“红斑”,而白银生锈的现象主要是“白斑”“白雾”“泛黄”“发黑”。那么如果真的是用铁来伪造的,那黄金和白银生锈的颜色为什么会不一样?

  首先来看黄金,黄金作为自然状态下非常稳定的金属之一,往往给人可以永流传的印象,尤其是一些千年古墓中,漆器、银器、青铜、丝绸几乎都经不住岁月的侵蚀,唯有黄金出土时依然保持着本来面目。

(海昏侯墓金饼)

  那么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所购买的金条、金币,工艺上可以说更加成熟,含金量也更高,怎么反而觉得现在黄金制品还没有出土文物耐保存?

  早期新中国金银币主要用于出口,如果金币真的出现“质量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国家信用。为此,1989年中国金币总公司联合制币厂对产生“红斑”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在采集红斑样本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成分为银和铁,也就是说上边的红色确实是铁所导致的生锈。

(金属铁立方体)

  但对金币进行检测后,并未发现本身含有银和铁,那么这些银和铁又是怎么出现的?

  经过制币流程模拟,测试人员最终将问题锁定在生产环境和压币模具上。由于生产环境存在金属粉尘污染,所以在封装前,币身就会沾上微量银与铁,而这些杂质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就会产生氧化反应,最后导致红斑的出现。

  测试人员在金币上故意粘附微量银粉、铁粉进行试验,在35-50摄氏度、70-85%湿度的条件下,仅3天便出现了类似的红斑,且会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只要杜绝成品币上的杂质污染,就可以防止红斑的出现。

(压币机)

  当然去除杂质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大部分普制金币与投资金条的价格都接近金价,所以从成本考虑,溢价也不够支撑更为严格的工艺水平,也就导致红斑至今都不能完全杜绝。

  对于银币的问题那就更多了,首先金属银的稳定性本身就不高,尤其是纯银,在自然环境下能够与多种物质进行反应,极易氧化,这也是一些银首饰没有多久就会发黑的原因。

(被氧化的银币)

  银在接触硫化物后,首先会发黄,进而变黑,而白斑就是银与含氯物质反应后产生的氯化银结晶。如果遇到潮湿环境,这些反应的速度只会更快。在生产环境不高的情况下,很多银币在出厂前就已经受到污染,所以只要保存不当,即使原厂原封,到了特定环境下依然会氧化变色。

  当然对于已经氧化的金银,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恢复其本来面目,例如金币上的红斑,大多可以通过煅烧恢复其原貌。而银币的氧化物较多,问题也就更多,想通过洗银水、电解等方法解决已不现实,尤其是一些金银币上还有彩绘,所以对于珍贵的金银币,还是送往专业的评级机构清洗较为安全。

2017年熊猫金币发行35周年双金属币)

  对于普制金银币、投资金银条,它们本身就被定义为投资品,工艺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只要是正规渠道购买,拥有健全的回购机制,即使拥有轻微的氧化也不会影响成交价格,所以买家也不用过于担心。

参考资料:

[1]中国金币总公司

[2]冥灵化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