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姆雷特:从前途无量的王子沦落为弑君者,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置身于宁静 2020-10-28

与后世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的文学巨著相比,无论是字数还是篇幅,莎士比亚笔下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都“微小”的可怜。

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哈姆雷特》在世界文学史上丰碑般的地位。

《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关系复杂微妙,每一个人物都色彩鲜明,哪怕一个小人物,都是一个窗口,望出去都有一片瑰丽的风景。

所有的人物当中,最闪耀,也最悲壮的,无疑是主角哈姆雷特。多舛的命运,辛辣的讽刺,跌宕的机遇,一齐给他蒙上了一层厚重而艳丽的色彩。

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自己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是怎样影响了他的命运?他又是如何一步步从鲜活到迷茫,从迷茫走向死亡的呢?

这些问题,是哈姆雷特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探究。

哈姆雷特:从前途无量的王子沦落为弑君者,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被不断疏远和隔离中迷失自我,否定自我

在这个悲剧故事开始前,这位年轻的王子,此时正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

毫无疑问,朝气蓬勃的哈姆雷特,生活无忧无虑,接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洗礼。他从未见过世间的丑恶与阴暗,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很美好。

然而,皇宫里的巨变,一瞬间把他从天堂甩进了地狱。

自己深爱的父亲突然暴毙。事后还不足一个月,叔叔娶了他的母亲,成为丹麦新的统治者。葬礼和婚礼,还在同一天。

他对父亲的缅怀和悲伤,遭到母亲的指责和叔叔的嘲笑。家族之间的乱伦和背信弃义,让他感到恶心。

温暖的家族消失了,家人之间的亲情荡然无存,只剩下对逝者的冷漠,对现实的欲望。怀揣着鄙视和悲痛,他感叹道:

“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关的路人。”

为了讨好丹麦的新王,他儿时的伙伴也成了权力的间谍,前来试探他的虚实。以波洛涅斯为代表的朝臣,虚伪狡诈。一面对他阿谀奉承,一面禁止女儿与自己的交往。

他一直爱慕的奥菲利娅,由于长辈的禁止,拒绝了他的一片痴情。

哈姆雷特:从前途无量的王子沦落为弑君者,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亲情、友情、爱情,全都远离了他。诺大的皇宫,找不到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人,除了一位和自己身份地位,有着天渊之别的士兵霍拉旭。

此时的他,犹如身处地狱。他彻底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未来的方向。面对生活的颠覆混乱,他一度迷茫到想自杀: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不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

要知道,在哈姆雷特生活的年代,一般人很少会想到自杀。因为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向世人宣扬“原罪观念”,意思是,人属于上帝,是不能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哈姆莱特依然想到了自杀。他的惶恐不安,以及他对黑暗现实的无力感,使他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他找不到在这个污秽的世间,继续存活的意义。

哈姆莱特的自我,可以说是在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各种关系里,在不断疏远和隔离中,被慢慢的分解。

哈姆雷特:从前途无量的王子沦落为弑君者,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02

在复仇中反复寻找自我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从父亲的鬼魂口中得知,原来一切都是叔叔阴谋。盛怒之下,他选择了复仇。但他的复仇之路,并不是一条平直向上的直线。

父亲遇害的真相,就像一只狠狠搅动他命运的巨手,让他的世界观和行动跌宕起伏。他也在这种反复无常中,拼命寻找自我。

迫于形势,也为了自保,他装疯卖傻,既用来掩饰自己的企图,同时又以此表达自己。在儿时的伙伴奉命前来试探自己时,他说道:

“在命运身上秘密的部分吗?啊,对了,她本来是一个娼妓。”

他把自己比喻成马基雅维利,咒骂命运是娼妓,发泄自己的不满与愤恨。他感叹命运变幻无常,不惩恶,也不扬善,还给善良的人带来灾祸。他把世界看作一个牢狱,里面有许多囚犯、监室和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倘不是因为我有了噩梦,那么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着无限空间的君王。”

此时的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渴望挣脱束缚的囚徒,而不是一个拯救世界的英雄。在他的复仇之路上,他并非时时刻刻都能肯定自己的身份。

在他绝望之后,他又再度陷入了迷茫。他在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还是自己挺起胸膛,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之间纠结和彷徨。他既想用柄小小的刀子结束自己的一生,又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一个懦夫。

哈姆雷特:从前途无量的王子沦落为弑君者,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所以他对自己说: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他相信奥菲莉亚的贞洁,但是同时又不信任这种贞洁的持久。他认为,当情欲来临时,奥菲利娅也会重蹈王后的覆辙。因此,当他会和奥菲利娅一起看戏时,他建议奥菲利娅:

“那么最好不要让你的贞洁跟你的美丽来往。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

哈姆雷特连自己,都认为是罪孽深重的。他认为自己骄傲、使气、不安分,罪恶多的连自己的思想都容纳不下。所有人在他眼里,都是些十足的坏人。

这个时候的哈姆雷特,认为人是最终都要走向邪恶和堕落。他的世界观,从原先的“性本善”转变成了“性本恶”。

既然人性是丑恶的,时代是颠倒的,那么即使自己复仇成功,杀死了克劳狄斯,又有什么用呢?一个克劳狄斯倒下了,世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克劳狄斯。所以,他的复仇,不再指向一个具体的克劳狄斯,而是模糊的人性中的“恶”。

杀死克劳狄斯不是目的,重整乾坤才是目标。

而莎士比亚认为,人性中丑陋一面,永远也无法根除,哈姆雷特也永远无法找到永久的解决办法。自我的迷茫、心灵的抑郁、情感的焦虑,不停的成为哈姆雷特前行的绊脚石。

哈姆雷特在这条跌宕起伏的复仇之路上,始终在寻找一个明确的自我,但他没有找到。思想和行为的反复,将哈姆雷特一步步推向死亡。

哈姆雷特:从前途无量的王子沦落为弑君者,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03

在人文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夹缝中,自我与敌人的同归于尽

故事的结尾,哈姆雷特最终还是倒下了。他生前唯一可以称得上朋友的霍拉旭,将他的悲壮和冤屈告诉了世人。

其实,哈姆雷特在他复仇之路上,他是有机会手刃仇人,并且全身而退的。当他的叔叔克劳狄斯独自在房间中忏悔时,哈姆雷特已经发现自己此时可以动手。

但是他犹豫了。哈姆雷特认为,如果自己此时下手,他叔叔的灵魂会被拯救而升入天堂。哈姆雷特一心想让克劳狄斯死后下地狱,得到他应有的审判。

他为自己找了个借口,放弃了刺杀的念头。

可是,让哈姆雷特行动上的犹豫,真的只是如他自己所言,是天堂和地狱的抉择,是罪者死后的归属之争吗?

当然不是。他的矛盾,来自于背后两种彼此对立的文化信仰:新的人文主义与旧的基督教义。

尽管哈姆雷特在威登堡求学,接受人文主义的洗礼,但这种洗礼并不彻底。他自我的一部分,依旧无法摆脱旧的基督教义的影响。这种影响,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左右他的决定,连他自己都不曾察觉。

哈姆雷特:从前途无量的王子沦落为弑君者,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哈姆雷特回到丹麦后,尽管他目睹了世间种种的丑陋,人性的阴暗面。但他的内心,依旧不愿意放弃人文主义的理想。两种文化信仰,不停地撕扯着他的思想,延缓着他的复仇行动。

因此,在王后的寝宫中,再次出现的鬼魂,对哈姆雷特说:

“不要忘记,我现在是来磨砺你的快要蹉跎下去的决心。”

行动的迟缓,思想上的犹豫不决,一直引导着他走上最后的决斗之路。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王子,为什么会抛下杀父之仇,参与一场仇人下注的无聊赌局呢?

真实的原因,是他既想保留人文主义的理想,同时又深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他相信自己不会失败,他坚信拯救乾坤的终会实现。

然而,宫廷政治,终究还是腐蚀了他。他变得偏激、冲动、盲目自信。在最后阴差阳错的混战中,他与所有人同归于尽。确切的说,人文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夹缝中,想要独立于世,只能是一场梦。

在文艺复兴后期,莎士比亚身处的社会,已经是一个私欲泛滥、伦理混乱的社会。“个性解放”变成了“为所欲为”。哈姆雷特的个性自由,遭遇了他叔叔克劳狄斯的为所欲为。这种力量悬殊的角力,必然是以哈姆莱特的败亡为结局。

哈姆雷特:从前途无量的王子沦落为弑君者,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结语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混乱动荡的时代,是一个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夹缝”。《哈姆雷特》代表着人文主义与封建制度的激烈对抗。

但人文主义不能“万能药”,它也有自身的固有缺陷:如果人的个性自由不加约束任其发展,势必会与社会伦理秩序激烈冲突。

正因如此,才会有自私自利的克劳狄斯,才会有虚伪奸佞的波洛涅斯,才会有哈姆雷特那趋炎附势的儿时的伙伴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

当然,在黑暗动荡的年代中,不是每个角色都是人性“恶”的代表,“善”的角色依然会出现,除了主角哈姆雷特,还有无辜溺亡的奥菲利娅,忠心的霍拉旭。只不过与“恶”相比,他们过于渺小。

哈姆雷特是一个动荡时代的人物缩影。他的背后,是人文主义在黑暗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