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乡镇文化工作——供稿/广州 商海涛

 商氏资讯 2020-10-28

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广东省粤东西北事业单位考试来到了四会市的一个乡镇文化站工作,从入职的2015年10月算起,至今已度过了五个年头,这段时间一直忙于收集整理自己的职称资料,整理过程中,在文化站工作的一段段抹不去的记忆涌上心头,有感而发,写下这段文字。

自己工作的乡镇位于远离四会市区的粤北山区,是四会众多镇街中距离市区最为遥远的一个乡镇,经济发展与四会市的其它镇街相比较为落后,工作条件也相对艰苦(此前自己生活、读书、工作一直都在广州,来四会工作前自己从未去过,对它可以说得上是陌生)。自己在2015年10月,初到文化站,对于文化站所有的一切都颇为懵懂,刚好又遇上了省文化厅对镇文化站的评估定级工作,晚上加班整理补充资料成了常态,而一同进来的另一个办公室的伙伴则由于分工不同,每天都能准时上下班,加上刚到在这偏远乡镇远离家人,一般情况下都只能周末回一次家(有时甚至因为周末需要加班而不能保证),各种的不适应让自己情绪波动很大,那时的自己真的有辞职的冲动,但最终自己还是坚持挺过了这么多年的岁月。

记得刚进来有个同事就跟我说过一句话:在乡镇工作,加班是常态。五年来我对这句话感受真的特别深刻,特别是在2019年和2020年,这两年是我在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最为艰苦又印象深刻的两年。

在2019年期间镇上碰到了几十年未遇的山火,烧了三天两夜,因为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全镇干部职工全部取消周末休息,而自己也作为其中的一员,迅速投入到了抢险救灾工作中,在山上通宵砍树建立防火带,守火线(灭火主力是消防员,我们负责驻守已经扑灭了明火的地带防止复燃),遇见明火迅速扑灭,在凌晨时分,等火势稍缓,实在累了需要休息就席地而睡(其实在凌晨时分的寒冬里,即使有大棉衣在身,还是会冷得让人根本无法入睡),这三天的时间,自己真的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直至三天后山火被完全扑灭,情况才开始缓解。

而在2020年期间,遇上人类历史上从未遇过的新冠肺炎,取消休假连续作战驻守四会到广宁交界的防疫点,为过往群众登记资料、测量体温,一守就是一个多月,防疫点由于远离民居,仅有基本照明,到防疫点驻守经常会排班到凌晨,快到清晨时分刺骨的寒风即使是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对御寒都只能是杯水车薪,这寒风入骨睡眠不足的经历估计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因为在防疫期间接触的群众较多,就算自己已经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也总怕拖累家人,所以即使遇上不用去守防疫点的时间也只会留在宿舍不敢回家去见心里时常惦记的家人(有此经历后自己如今特别珍惜与家人至亲一起相处的时间)。

以上这两次的经历只是在这五年基层工作中无数次取消休假的典型,在五年时间的工作中,常觉得对家人存在太多亏欠(特别是子女遇上病痛时),在乡镇除了平时一个月最少一次的周末值班、维稳、救灾、创文、扶贫、各类检查、节假日举办演出活动甚至所在镇景区的创4A工作都时常会因此而取消周末休假,因为工作繁忙,补休基本就成了有拖无欠,单位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总结成一句虽然很短但又带有辛酸的话语:基层工作的苦只有基层人才体会深切。

五年工作中,尽管有以上各种各样的插曲(五年间自己时常因为上级安排接触过宣传、教育、纪委、创文、人大、农业、国土、住建、武装等等方面的工作),但文化始终是自己这五年中不愿离开的工作,最大的原因一方面是热爱,另一方面是心里总想为这个偏远小镇的居民,特别是这里的儿童(这里的留守儿童很多)们在文化方面做点什么,在这里工作的大多数时间自己仍然是以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为主,每一年自己除了举办新书展览、进城献戏、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非遗展览、历史学堂展览、免费培训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外,我还会在每年的暑假期间花大量精力为这里的儿童免费举办暑期夏令营活动(2020年很遗憾由于疫情连续举办了三年的夏令营活动停办了),活动举办前我会提前与学校大学生志愿者联系,合理设置上课课程,如:舞蹈课、音乐课、作业辅导课、武术课、手工制作课等等,尽管期间需要自己忙上忙下负责后勤工作,尽管有时会看到活动结束大学生跟孩子们依依惜别时的落泪与不舍(小孩跟大学生义工分别时含泪追着大学生离开的车辆挥手告别的场景至今自己还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但每年这个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我特别地有满足感,看到小孩们上课的笑脸,看到他们在假期时不再无所事事到处游荡,不再低头玩手机,看到他们上完课懂得了礼貌,学到了知识,心里觉得就算自己辛苦一点,劳心劳力,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换来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由居住在五光十色的市区到边远的粤北山区乡镇工作,五年时间由各种的不适应到现在逐渐开始习惯,由地处山区镇上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匮乏,到现在有完善的体育健身设施和长年开放设备齐全的文化中心,由大妈表演为主的晚会节目到年轻有活动精彩纷呈的节目质量,自己目的是希望想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这里的山区群众在文化方面也大致能接近到城市的水平,在这只有一万七千多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约六千多人)八村一居的小镇,文化方面不可能有太多高级别的耀眼政绩,未必能像市直文化单位那样拿到省地市级别的奖项只是时间问题,自己也不是文化专业出身,但多年扎基基层,让我知道在这个镇文化层面所做的每一件再平凡不过的文化事,都是为这个偏远小镇居民增加更多幸福感的有益之事。谁说偏远乡镇的山区居民就没有文化鉴赏能力,只有节目质素足够好,他们也会踊跃捧场,每次看到高质量的晚会活动结束,居民们到场观看节目的人数和他们脸上满意的笑容,文化站图书室络绎不绝的借书人流,镇内自己负责采购安装的健身设施得到充分使用,总总这些都是自己在这里从事文化工作的动力。

在过去的五年,工作中有苦味也有甘甜,有辛酸也有回报(记得好几次安装完文体设施一些相熟的村干部发来群众排队使用文体设施的视频,在朋友圈转发晚会精彩节目的视频,这些设施或节目能得到群众们的充分认可,自己觉得这类就是对自己工作最好的回报),虽然这五年只是自己人生中很短暂的一小部分,但这段经历却是我至今为止自己觉得人生中过得最为精彩最有意义的五年。

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