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穴位治疗.doc
2020-10-29 | 阅:  转:  |  分享 
  
穴位名称 穴位详解 主治疾病 取穴位置 穴位图解 曲泉穴 曲指肝木(木曰曲直),泉指肾水。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之虚症,可用曲泉补之。 最善治膝关节疼痛,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温症,不论温寒、温热、风温、温毒均可选用此穴。 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 大椎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约与肩平齐。 太冲穴 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太冲穴的治病疗法有: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等内容。 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头面五官病证。②中风,癫痫,小儿惊风。③黄疸、胁痛、呕逆、腹胀等肝胃病证。④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妇科病证。⑤遗尿,癃闭。⑥下肢痿痹,足跗肿痛。⑦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按此穴,有消气作用。可缓解人因生气引起的一些疾病。 该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消化不良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三阴交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 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即,足内踝尖直上四横指,胫骨后缘处。 关元穴 关元穴也是自古的养生要穴。《扁鹊心书》记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这关元穴的位置好定,也就是肚脐正中的下面3寸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气海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虚脱、形体赢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肾俞穴 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按摩肾俞穴可以缓解腰疼。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涌泉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肝俞穴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八、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对第九肋间隙呐的结构。在胸、腹腔内则对应胸膜腔、肺、膈、肝、脾与胃。肝、脾为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丰富。因此,如盲目针刺时,不能提插,不能捻转,应立即起针,应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2.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4.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5.其它:月经不调等。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 ?风市穴 ?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即是。 ? ?章门穴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该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 ?天突穴 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取穴时,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天突穴位于人体的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 ?中脘穴 ?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 ?期门穴 ?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 ?肝病、胸部疼痛、荨麻疹、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证;奔豚气;乳痈。 ?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期门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与巨阙穴齐平。 ? ?膏肓穴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该穴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寻找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 ?命门穴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腰痛、肾脏疾病、夜啼哭、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青春痘等。 ?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 ?手三里穴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1.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2.消化系统疾病;溃疡病,肠炎,消化不良;3.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口腔炎;4.其它:颈淋巴结核,面神经麻痹,感冒,乳腺炎。5.弹拨手三里对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不适感有效。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侧腕,伸直前臂,曲肘的取穴姿势,手三里穴位于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幅,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 ?气户穴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锁骨下肌。皮肤由锁骨上神经中间神经和内侧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胸大肌的锁骨头及其深面的锁骨下肌,后肌由锁骨下神经支配,它的深面是胸膜顶及肺尖。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2.其它: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可以起到理气宽胸,止咳平喘的作用。 ?仰卧位,在乳中线上,当锁骨中线与第1肋骨之间的凹陷处取穴。气户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 ?阳陵泉穴 ?当腓骨长、短肌之中;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返动、静脉,膝下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腓总神经分支。患者应侧卧或仰卧,阳陵泉穴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3.其它: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 ?患者应侧卧或仰卧,该穴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 ?胆俞穴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胆俞穴的主治疾病为:胆经疾病,如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胆俞穴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 ?太溪穴 ?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 ?阴陵泉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膕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膕动脉,向内下方,经脉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痿;

2.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3.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月经不调;

4.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取该穴道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 ?印堂穴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1、头痛,头晕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取定穴位时,患者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 ?阳池穴 ?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布有腕背静脉网、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经分布。 ?①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腕痛。

③消渴。

④女性手脚冰凉。 ?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 合谷穴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孕妇慎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主脉浮于表,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耳聋,下齿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口噤不开,偏正头疼,偏风,风疹,腰脊内痛。 ?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或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压处取穴 ?
献花(0)
+1
(本文系李玉民_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