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的婚姻模式正在德国消亡,首先从经济上

 新用户82864861 2020-10-29
现在的人结婚越来越晚,而且放弃婚礼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个趋势不会带来任何好处。经济学家警告传统婚姻模式的悲观未来。

德国婚纱的需求不断下降。新冠时期还可以公证结婚,但是大多数在教堂的婚礼都被推迟或是完全取消。零售业因为新冠卫生措施已经对试穿有了新的规定,婚纱几乎无人问津。其实这个趋势已经好几年了。婚姻在德国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去年未婚人士已经首次成为德国最大的人口群体。


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9年单身人士3580万人,已婚人士3550万。1950年德国举办了75万场婚礼,2019年的婚礼为42万场。现在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人结婚,但是在1970年代这个比例是90%。

无需结婚证的伴侣关系

对于职业夫妻来说,婚姻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保护的目的。大多数人结婚晚,许多人不结婚。有人说婚姻只对伴侣中收入不多或明显较低的一方在经济上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经济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很多妇女因为婚姻而放弃自己的职业,在老年时往往处于劣势。


德国在战后时期,未婚伴侣无法生活在一起。现在未婚同居的现象早已被社会接受,就是有了共同的孩子很多同居的人都不见得会起意结婚。

显然,结婚的人越来越少还不能完全归结于经济原因。很多年轻人对理想化的终身承诺并不看好。和对工作的态度一样,他们希望在私人生活中尽可能地保持灵活性和独立性。人口调查显示,25至34岁的年轻人中有一半以上是未婚。年轻人希望维持恋爱关系中的生活并建立家庭。他们往往认为,缔结婚姻的那张纸只是繁琐的官僚程序。他们并不期望完全脱离婚姻,至少认为没有孩子的话就无需办理结婚手续。事实上大多数人是有孩子的时候才考虑结婚的。


东德一半以上的孩子是非婚生,德国西部的这一比例约为四分之一。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IW)的普吕内克(Axel Plünnecke)表示,德国人通常在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才结婚。86%有孩家庭中,父母都是缔结了婚姻的。“在婚礼上经历美好的时刻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婚姻对很多人丧失了其传统的职能”,普吕内克说。

联合报税的政策争议

当今有77%的20-64岁的职业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怀着极大的热诚和事业心追求自己的职业生活。职业生涯对她们来说与男性同等重要。如果伴侣双方都挣到几乎相同的收入,那么结婚后的税收待遇根本没有任何好处。

联合税收政策其实争议已久。德国的夫妻联合纳税优势在于,一方多赚钱,另一方完全不赚钱。当然如果收入很高(年收入超过54.1万欧元)的情况下,还是要加征财富税。然而这样纳税方式往往让婚姻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低。经济研究所Ifo认为,夫妻双方联合报税可以让婚姻模式在财政上更具吸引力,但同时压制了家中第二收入人的工作动力。而这些人往往都是女性,她们往往也没有发挥自己全部的潜力。

德国经济研究所DIW的研究员也认为,联合报税会导致和初始意图完全不同的错误刺激效应。“从国民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是一个保险共同体。婚内夫妻应互相支持,并在年老时提供相互保障。“这不仅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而且对经济产生了稳定作用。法律应对此进行详细规定。例如婚姻一方自己没有足够的钱,其配偶有义务部分负担护理费用。

责任共同体的法律概念

生活伴侣的收入决定了许多国家补助金的数额。共同生活超过一年的未婚者也是如此。共同在一起生活的人实际上就是需求共同体。


由此,自民党家庭政策发言人福斯特(Daniel Föst)呼吁在民法典BGB中建立一个新的责任共同体的法律概念,“给人们提供合法保护自己,彼此代表并相互承担责任的机会。”只要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相互支持和相互负责,无论结婚与否,或是亲戚关系的共同生活都可以从税收,社会法或继承法中获得利益。

现在只有夫妻之间一人收入低于一定范围时,可以免费参与法定的家庭保险。在继承条件下也可以分得一半的财产,他们通常还可以领取寡妇抚恤金。

本来寡妇金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保障。但是德国的婚姻三分之一以离婚收场,离婚年龄大约为40多岁,很多人根本无法从中受益。离婚后的女性通常都很难在私人医疗保险中找到很好的报价。2008年的赡养法发生变更后,离婚者对前伴侣的赡养诉求受限。他们往往会被要求独立养活自己,至少是在尽快独立生活。


自民党希望把这中婚姻伴侣在收入和保障上的优惠扩大到非婚姻关系的伴侣关系中。

本来专门为婚姻关系设置的税务形式已经对婚姻这个形式越来越没有约束力。那么婚姻这种传统的模式真的渐渐会淡出社会经济生活吗?


德国热线公众号:www-dolc-d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