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31)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原著连载(3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合的历史脉络

(三)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的过程。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学热在中国大地上持续升温,儒学的复兴势不可挡。国学热的兴起,正是对百年来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第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国的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增强,而且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如果源远流长的厚重的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弘扬,中华民族就不可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儒学的复兴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但是,也出现了道德滑坡、腐败蔓延、社会风气不正等令人忧虑的现象。这是因为一切向钱看遮蔽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缺少了信仰和高尚的人生追求,精神生活匮乏。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从五千年文明发展凝练而成的民族精神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三,上述两方面的背景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反思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反传统运动的经验教训。对比一直坚持儒家传统、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大发展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的情况,长期以来认为儒家文化是束缚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枷锁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人们认识到,只有对古圣先贤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抱有敬畏之心,才能延续民族的血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我们民族的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弘扬。

第四,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突显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不但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而且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儒学关于礼乐仁和的社会理想,关于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在当代社会,只有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第五,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当今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锋、碰撞和相互借鉴日益频繁,其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做出选择的问题。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作为重大战略举措,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是适应这个时代大趋势的战略决策。

第六,在这个思想空前活跃、观念相互碰撞、文化广泛交融的时代,怎样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是“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和谐共存”,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华文明中,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华民族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优良传统。我们党结合新的世界形势和时代特征,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相学习、求同存异的主张,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赞同。

第七,工业文明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生存危机,这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长期以来西方文明中认为人类可以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理念,是造成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在认识上的主要根源。人类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优良传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是人类解决生态和生存危机的宝贵思想财富。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讨论人类面临的生存与环境问题。他们在会后发表的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一些西方生态学家在提出建立“生态伦理”的新概念时,大力倡导应该进行“东方转向”。许多有远见的西方政治家也看到了这一点。这也促使我国学术思想界重新审视儒学的价值。

正是由于上述一系列深刻的反思,导致了“国学热”的兴起和儒学的复兴。回顾百年来从尊孔到反孔,再到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重新审视儒学价值的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学热”的兴起,正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和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