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眸人生》补记(三)一次“汉服成人礼”活动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一次“汉服成人礼”活动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山西首届汉服成人礼大典”主题活动

2010年6月13日下午,山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的郭曼宇女士和太原教育电视台记者张炜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就山西太原于五四青年节期间举行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山西首届汉服成人礼大典”主题活动,专访了我,还聘请山西电视台一位记者录了像。之后,她们根据对省城几位专家学者的采访,制作了一个专题片,集中探讨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这个专题片在中文国际(央视四套)播出,可惜资料未找到。

下面是央视新闻节目对太原市举行第二届成人礼活动的报道:


郭曼宇和张炜对我进行采访前,发给我一份书面采访提纲,我就她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书面回答,并发表在人民网、光明网我的博客中。现在看来,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天依然值得认真关注,深入探讨。因此,我把它转发到这里:

    问:重拾“成人礼”或成人宣誓在现代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答:五四青年节下午,省文明办等单位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举办了我省首届汉服成人礼活动。我以嘉宾的身份参加了这次活动,也看了媒体的报导,反响很大。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许多学校,包括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都举办了类似的活动。这个现象值得深思,它本身就说明,“成人礼”这样的传统礼仪在当代社会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严格地说,这不应当叫做“重拾‘成人礼’”,而是对传统的推陈出新。因为它在借鉴汉代冠礼仪式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内涵,例如向国旗敬礼,还有老师、家长和嘉宾的贺词体现的时代精神。这样的活动,对于引导青年人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弘扬爱国、进步的道德品质,树立负责、立志、仁义、孝廉等积极的人生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问:您认为中国的青少年需要怎样的礼仪培养?

    答:“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汉代的成人礼就是当一个人成年的时候,社会或家庭认可并祝贺他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一种仪式。男孩的成人礼,是以他的家庭为他“加冕”、戴上一顶表示成年身份的帽子为标志,所以称之为冠礼。《礼记》:“夫礼,始于冠古人把冠礼列为人生第一礼,绝非偶然。从生物学意义上说,人生是从他出生那一刻开始的。但从社会的意义说,孩童时代还不是人生正式的开始,因为他还不是社会的正式成员。只有为他举行了成人礼,才意味着社会或家庭承认他为正式成员,也意味着他要负起正式成员的责任。这才是他人生的真正意义的开始。因此,成人礼是对青少年进行礼仪培养的重要仪式,它对于青少年生命过程的影响力,对于青少年继承仁义、孝廉、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进而养成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的精神品格作用非常之大

    问: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意义有哪些?

    答: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尤为重要。国家把这四个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是顺民心、合民意的重大举措。因为这四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尤其明显。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是除旧布新,迎接新的奋斗和希望的节日。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追思辈功德继承前人遗志,悼念已逝亲人的日子。端午节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节日。中秋节是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圆之节”。组织青少年充分运用传统的民俗活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培养他们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爱国奉献、团结和睦、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

    问:很多人认为单纯的强调回复古礼是一种文化的倒退,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我们想要传承中国古代优秀的节日和礼仪文化需要开辟怎样的好的途径?

    答:我不赞成单纯的强调回复古礼。传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它对于社会、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形的影响。但是,传统又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对待传统我们既要反对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复古主义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不断创新。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具体路径、形式和方法。比如,把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进入中小学课堂,对青少年进行行之有效的人伦教育、修身教育、人格教育。再比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利用各类团体举办的讲堂,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道德实践活动、人文讲座和研讨活动、征文竞赛活动等,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促进中华文化的精髓入心入脑,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问: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学习论语,弘扬国学,国学就是指儒学吗?

    答:我们的前人把传统文化概括为经、史、子、集四大类,这就是国学的基本内容,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学科体系,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关于国学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但国学并不单指儒学,先秦诸子之学也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又包括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也不能把国学简单的等同于中华文化。

    问:您的书中曾经提到: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不是要“复制古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代表您对待传统文化的一种立场?

    答:我在《智慧·人生·境界——国学哲理古今谈》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不是要‘复制古董’”。我认为,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虚无主义态度,这种态度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背离了文化的传承性,割断了我们民族的血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丧失了它,必然导致迷失自我,丧失根本。另一种是复古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一味主张“回到过去”,背离了文化的创新性,离开了现实的需要,它是行不通的,必然会窒息文化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当代社会相适应,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生机和活力。

    问:孔孟之道在今天的青少年教育方面应该发挥怎样的教育意义?

    答:“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是教化人的学问,它指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以及人怎样才能为人。今天,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儒学在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对儒学中关于忠孝、仁爱、诚信、道义、廉耻、礼敬等基本价值,进行转化和提升,注入现代意识,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他们的人生道路,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进而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问:我们如何在传统的礼仪仪式(例如成人礼)中实现道德内化?

    答: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青少年从小学习做人的道理,遵守必要的行为规范,是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和根本。目前,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存在着偏重于具体知识和技能传授,忽视人格塑造的现象。这种现象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也违背了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中华文化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作为根本目的,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当作第一位的任务,在此前提下进行具体知识和技能传授。我们党关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贯彻这一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活动。但是我们看到,目前在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脱离的大而空、形式主义等倾向。传统的礼仪仪式,例如成人礼,对于培养学生“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的责任意识很有帮助,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非常贴近。这种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克服德育中大而空的问题,使德育贴近学生实际,达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溶化在学生行动中的效果。

    问:全国政协委员、爱国者老总冯军提了一个提案——“提倡学生对老师行鞠躬礼”,立刻引起了网友的大讨论,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您认为呢?

    答:我注意到网上对冯军先生“提倡学生对老师行鞠躬礼”提案的讨论。提案认为,一是这种行礼方式会增加学生对老师的敬意二是老师直观地感受到学生的敬意,会提高认真教好学生的责任心,最终受益者还是学生。冯军先生特别强调:这是一个引导性倡议,自愿执行。我认为,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倡学生对老师行鞠躬礼,作为一个引导性倡议,是无可厚非的。现在有些中、小学这样做了,其效果如何,可以在实践中总结。我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中、小学应当专设一门礼仪课程,并通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教会学生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尊敬师长、怎样团结同学、怎样遵守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老实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太欠缺了。

    问:外国的传统节日不少是跟神联系的,跟宗教联系的,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跟人联系的,是贵人文、重亲情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对于共同营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实实在在的积极作用。可是为什么我们的传统节日、仪式受不到青年人的追捧?

    答:你得非常好。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所谓精神家园,说到底是一个人生信仰问题。一个民族的基本信仰,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长期积淀、孕育而形成的,是这个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追求。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孔子怀疑鬼神的存在,他的态度是存而不论,敬而远之。始终关注人的现实问题,提倡礼乐仁和。孔子为什么又特别祀祖先、祀父母的礼仪呢?他是为了借助这样的仪式,教化民众,使“民德归厚”,发扬孝道和仁爱精神。然而近百年来,传统文化受到了长时间的、甚至是否定性的批判,在许多人、也包括青少年的眼里,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还是一个负面形象。这种状况虽然近些年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需要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我认为,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广大青少年是会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和礼仪的,我对此充满信心。

    问:请谈谈传统节日和礼仪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

    答:《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这句名言清楚地表明,孔子把“礼”作为治世的手段,把“和”作为治世的目的。他认为,“礼”的作用就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社会有序运转和人际关系和谐。反过来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不讲原则地一味求和,而要以“礼”来加以节制,否则,“和”也是行不通的。孔子强调“礼乐”之重要,不在于它的表面形式,而在于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当然,孔子所说的“礼”,是指周礼,它的具体内容已经不适应于现代社会。但是,任何一种社会都需要“礼”来规范,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孔子关于“礼”是社会规范和人们行为准则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这种精神渗透在传统节日和礼仪中,广大群众通过丰富的民俗活动,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爱护并建设好这个精神家园,对于引导青少年自觉学法守法,维护社会公德,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法治昌明、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