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三——学思结合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三——学思结合

孔子教化思想的第三个重要原则,是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所谓”,就是迷惘如果死啃书本,不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不知所云、不解其意、不辨正误,越学越糊涂。所谓”,就是惑。如果不去学习,没有知识的积累,只是在那里苦思冥想,就无法验证其所思所想是否正确,从而使自己深陷不解的状态而不能自拔以至心神不定,焦躁不安,失去自信孔子自己就有这方面的深切体会,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学与思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过程。勤奋深入的前提基础,有益的离不开学深入考又勤奋的升华提高和动力,有效的也离不开思考。正如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所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二者不可偏废,而必相资以为功”“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卷六》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学习与思考的有效结合呢?


方法之一,“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为什么从“温故”中可以“知新”呢?就是因为善于在学习中思考。没有思考这个关键环节,所谓“温故”只能是食古不化,不可能达到“知新”的目的。只有那些善于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人,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我的能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也才可以去教化他人,成为一名真正称职的教师。“礼”是西周制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孔子极为重视学“礼”,而他和弟子们对于“礼”的学习,并非死搬硬套,而是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正因为如此,才能揭示出“礼”的精义所在,为中华民族留下“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千古名言。


方法之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如果说,“思”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那么,“问”就是在与他人的交流探讨中思考。因此,孔子十分强调“问”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的故事,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就是一例。子夏记述老师的教诲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知识,坚守住君子之道,紧扣住切近处的事物去问、去思,就能领悟到如何做人、如何为道的道理,故而仁德也就在其中了。卫国大夫孔圉,谥号为“文”,故称为“孔文子”。子贡请教老师孔文子何以谓之’也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孔文子聪明、勤奋、好学,又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不以为耻,所以谥他为“文”。孔子把学与问联系起来,揭示了人们探求知识的途径与规律,学问一词此而


方法之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门弟子记述了老师做学问的态度: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这就是说,孔子做学问和他立身行事一样,绝没有以下四种坏毛病:毋意,就是没有毫无根据地主观臆测的毛病;毋必,就是没有绝对化地肯定或否定的毛病;毋固,就是没有拘泥守成而固执己见的毛病;毋我,就是没有听不得别人意见而唯我独是的毛病。这就是孔子著名的“治学四戒”,它既是学习方法,更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只有认真地坚决地克服掉这四种坏毛病,才有可能把学习和思考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不以信实的史料为依据的主观臆测之风,不对历史事实进行具体分析的绝对化之风,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固步自封之风,容不得不同意见的霸道之风,都程度不同地存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