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44期】音频学《论语·子张篇第3章》子夏和子张所学交友之道因何不同?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音频学《论语·子张篇第3章》子夏和子张所学交友之道因何不同?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问交”的“交”字,指交往。“问交”,就是问交友之道。“可者与之”的“”字,指相与,也有交往的意思。”字,指怜惜,同情。“我之大贤与”和“我之不贤与”两句中的“”字,都在句末,是语气辞。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些什么?”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相交,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众人;赞美善人,也同情能力弱的人。如果我是大贤人,那我对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贤,那人家就会拒绝我,我还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

    子夏和子张都是孔门弟子,所学交友之道因何不同?子夏和子张的交友之道,都是孔子所传授,之所以不同,盖因孔子因材施教。孔子曾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子张的缺点是“过”,他心高气傲,待人苛刻,做事常常超过一定的度,因而孔子教他要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这也是孔子“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思想。子夏的缺点是不及,他谨小慎微,待人宽厚,做事常常达不到一定的度,因而孔子教他要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这也是孔子“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论语·季氏》),对“损者”应当拒绝,而不可与之交往的思想。

    孔子教人,往往针对其缺点、弱点和不足,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回答。这是又一例证。我们学习交友之道,则要领会其实质,把握其要领,融会贯通,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不可犯“盲人摸象”,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错误。

附:

【原文】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①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②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③不能。我之大贤与④,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问交:问交友之道。:相与、交往的意思。(音jīn今):怜惜,同情。:此与字在句末,是语气辞。:也是语气词。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些什么?”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相交,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众人;赞美善人,也同情能力弱的人。如果我是大贤人,那我对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贤,那人家就会拒绝我,我还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