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40期】音频学《论语·雍也篇第21章》孔子因何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音频学《论语·雍也篇第21章》孔子因何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务民之义:即致力于引导民众趋向“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樊迟请教老师怎样才算是智慧。孔子说:“(为政者)要把精力集中在引导民众尊崇道义上,对鬼神既要尊敬他,又要远离他,这可以说是智慧了。”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讲仁义的人要把吃苦、尽力放在人前,把收获、享受放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这一章,孔子对什么是智、什么是仁的两个重要回答。他有关对鬼神要“敬而远之”的立场,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怎样理解“敬鬼神而远之”呢?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就是既要祭祀鬼神,又要“敬而远之”,把它当作一种仪式化的行为,真正的目的还是要引导民众趋向于“义”。同时,也是为了借助民众信仰鬼神的心理,因势利导,通过丧礼和祭礼这样的仪式,教化民众弘扬孝道和仁爱精神,使“民德归厚(《论语·学而》)。

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庄子·齐物论》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是指天地四方。鬼神之事,就属六合之外的事物,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所持的就是“存而不论”的态度。“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七、十八年》),孔子始终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人”的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实际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所有这些,都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荀子在谈到占卜时,也持类似的态度。他在《天论》中说:“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孔子所主张的对鬼神要“敬而远之”的立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之教,乃是“教化”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在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普通民众对鬼神既信又不信,采取的是有事就拜,没事就搁置一边的实用态度。中国人所追求的所谓“终极关怀”,重在把握今生,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乃是崇高的人生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乃是人生的“三不朽”;人生的终极价值,乃是死后仍然能活在后人心中。

怎样理解“仁者先难而后获”呢?“先难而后获”,就是提倡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是仁者在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上应当秉持的基本态度,是一种忠于职守、敬于其业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为历代的志士仁人所继承,也为当今时代的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

附:

【原文】

6·21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①务民之义:致力于引导民众趋向“义”。

译文

樊迟请教老师怎样才算是智慧。孔子说:(为政者)要把精力集中在引导民众尊崇道义上,对鬼神既要尊敬他,又要远离他,这可以说是智慧了。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讲仁义的人要把吃苦、尽力放在人前,把收获、享受放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