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一卫--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专访

 盆艺盆易 2020-10-29

田一卫--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专访

图文编辑:黄惠联

“南山盆景技艺”分布于南山街道全域35.8平方公里,主要区域为双龙村、石牛村、放牛村、大坪村等,是“川派盆景”中川东派系的主要发源地和发祥地之一,现今已成为“渝派盆景技艺”集中而典型的代表。

中盆会领导参观调研了重庆南山盆景博物馆

田一卫先生出身盆景世家,中国盆景艺术大师。1955年生,重庆市人,自幼酷爱美术,从小随父学艺,承前启后。从事盆景艺术40余年,理论结合实践,巧妙地运用国画画理和技法,以形写神,用艺术的夸张手法,在创作山水、水旱盆景中形成了自己“粗犷厚实、雄壮豪放”的独特艺术风格,在作品中讲求脉络连贯、层次丰富、造型完整,注重气势凝重、自然生动、形神兼备,特别是对驳岸滩头的处理,粗犷中不失细腻,统一又富变化,深受同仁赞誉:他创作的树桩盆景,在保持传统蟠扎技艺的基础上,剪扎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巴渝艺术风格的自然式树桩盆景。

田一卫大师专门为“ 中国(重庆)第三届长江上游城市花卉艺术博览会精品盆景邀请展”展场入口处陈列景观,创作的 5 米长1.8 米宽的大型山水盆景《大江东去》作品,选用阴沉木作为盆景素材,运用了开合式的手法布局,整体大气磅礴,层次丰富,造型完整,形神兼备,用艺术的夸张手法将长江三峡里的自然风光以及文学诗歌里描绘的三峡集中浓缩于盆内。

田一卫大师在《第二届全国盆景大师作品展》展示的作品

龟纹石、金弹子  古渡沧浪

龟纹石、黄杨等  巴山烟雨图

田一卫大师向后学传授经验

田一卫大师之子田原的作品

田一卫大师之子田原

博物馆内景

博物馆内陈列的部分盆景作品

      南山街道双龙村,位于长江南岸,汇集了天然的山水景、花卉景、树木景等。辖区花工巧匠云集,养花植木、蟠扎树桩、培植盆景,技法技艺流布巴蜀。“南山盆景技艺” 历经岁月沧桑,根脉延续至今,代代相传,成为独具一方地域特色的盆景艺术非遗珍品。

一、“南山盆景”制作工艺流程及其传统技法:

      一是选坯。关于坯料的选择,南山花匠们常以野生树桩为主,其次是培植的树苗。二是蟠扎。蟠扎技艺在川东派中尤为讲究,技法繁复为所有制作做法之最。三是嫁接修剪。南山盆景的“嫁接”主要是依据树木长势和季节特征等,采用“靠接”和“劈接”两大方法为树桩塑身。南山盆景的“修剪”是为其“整型”, 剪除残枝败叶,多以“扇形”和“宝塔形”为常态。四是养护。南山盆景需要针对性地打药、施肥、浇水,培土等,常年精心看护、精细保养。五是配盆上盆。盆钵的形状、材质、色调等等,都讲求相得益彰,是整个盆景艺术造型的基础。六是定名。为盆景取名是一项艺术,要做到点石成金、题眼醒目、锦上添花,南山盆景拥有专事取名的学究和专家。

二、“南山盆景”技法技艺的传承谚语:

      “南山盆景”的制作传人,历经数代,衣钵相承。数百年来,花匠、花工、技师,有来有去,有教有学。有的农户是祖籍祖传、数辈专攻,有的农户是广采博学、精通此道。在“南山盆景”的制作延续中,留下若干前辈人的经验之谈,其中有很多关于南山盆景技法技艺传承的谚语。诸如: “三弯九道拐”、“大弯夹两小弯”“以小见大”、“做旧如古”“远看弯弯,近看盘盘”等等。“南山盆景”技师杨文良,集50余年的经验修为铸成“摘、栽、缩、疏、放、伤、变”七字诀。

三、“南山盆景”地域性的主要品种品目:

      南山属于山丘地貌,土壤酸性、土层深厚、日照较为充足,水源极为丰沛,是众多种植物花卉的自然而理想的生长地。南山盆景品种繁多,如腊梅、桂花、茶花、红枫、三角枫、柏树、香樟、紫薇等。经过南山盆景匠人们多年的培植和养育,南山盆景品目中的罗汉松、杜鹃尤为出名,成为巴渝(川东)盆景的典型代表之作。

四、“南山盆景” 艺术的风格趋向:

      南山得天独厚的盆景品种,以及“南山盆景”技艺的历代传承,滋生且催发了“南山盆景”自立于中国盆景艺术之林的风格走向,广受盆景艺术界的推崇。“南山盆景” 风格之是三弯九拐、疏根亮爪、古朴自然、雄浑苍劲。其中以罗汉松、杜鹃等为代表;“南山盆景”风格之二是曲折质朴、端庄典雅、飘逸妍丽、灵动神奇。其中以腊梅、茶花、九重阁等为代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