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妈队 来源:画啦啦少儿美术 ID:hualala61
「逗孩子」,乐的是大人,伤害的是孩子。 前不久,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后怕不已。 那天,我的女儿去楼下帮我买东西回来后,就闷闷不乐,小脸皱成了一团。 询问之下,她告诉我便利店的阿姨说:“爸爸妈妈有了弟弟后就不会爱我了……” 说完女儿意味深长地看着我,迟疑片刻后问:“妈妈,是不是弟弟消失的话,我就能得到你们全部的爱了?” 一瞬间,我被吓得冷汗直冒,赶紧安慰孩子。 万一,女儿真的以为我们不爱她了,该怎么办? 万一,女儿真的听信他人的话,做出伤害小宝的事,又该怎么办? 我越想越害怕,毕竟在生活中,有太多毫无辨识力的孩子,把大人一时兴起的玩笑话当真,从而酿成了悲剧: 17岁少年开煤气自杀,只因父母常年外出工作不在家,结果邻居骗他:“你是捡来的,所以他们才不愿回来陪你。” 广州有个3岁女童拿剪刀,剪掉了1岁弟弟的生殖器,只因旁人怂恿:“你弟弟有小鸡鸡,所以你爸妈只爱弟弟,不要你了。” 妈妈气得失手打死了女童,随后崩溃内疚,服毒身亡。 两死一伤,一个家庭的破灭,皆因旁人无底线的「逗」而起。 他们可曾想过,随口的一句玩笑,看似无关痛痒,却分分钟压垮孩子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样的「逗孩子」,乐的只有大人,伤的最深是孩子。 开玩笑,只有在被开玩笑的人也觉得好笑的情况下才叫「开玩笑」,如果被开玩笑的人并不觉得好笑,那就是「恐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不时就会听到有人这样逗孩子:
动不动就和孩子开玩笑,似乎早已成为大人与孩子之间,司空见惯的交流方式。 很多家长习以为常,选择一笑而过,但却往往忽略了:这样的玩笑,很容易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2》中,蔡少芬的两个女儿,需要在妈妈陪伴卡和玩具中做一个选择。 姐妹俩立即选择了玩具,脸上满是兴奋的表情。 接着,工作人员为了节目效果,想逗下两个开心的小家伙。 于是,当着她们的面碎掉了妈妈陪伴卡,假装一脸严肃地说:「妈妈的陪伴卡碎了,那这几天妈妈就不能陪伴你们了。」 瞬间姐妹俩愣住了,过了一会,5岁的妹妹包子才怯怯地问:「但是不是……在香港……可以找妈妈?」 「不可以,妈妈已经碎掉了!」 平日里古灵精怪的小包子,一下子“哇”地就哭了。 因为在她的认知中,“妈妈卡碎了”=“妈妈死了”,单纯的孩子信以为真,以为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看到这里,蔡少芬心疼得顾不上节目录制,跑过去一把搂住孩子们安慰:「妈妈没有死,妈妈在这里,妈妈会一直陪着你们。」 在妈妈的怀抱和亲吻下,孩子不安的情绪才渐渐得到缓解。 短短一分钟,原本兴致高涨的孩子,就沉浸在无尽的悲伤中。 失去父母,这种伤害对孩子来说,丝毫不亚于山崩地裂。 好多人正是抓住孩子软弱的地方,喜欢无下限地逗孩子,把自己的快乐凌驾到孩子的痛苦之上。 可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里说过:「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大人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在孩子的心里,大人们所谓的“玩笑”,对他们而言就是不容置疑的“真相”,将造成无妄的伤害! 当时我就慌了,极力辩解,可亲戚直接反问:“要不然你说,为什么你的腿这里这么黑?” 一时间,我如鲠在喉,整个脸憋得涨红,什么都说不出。 那种巨大的无助感、羞耻感笼罩着我,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走不出那份悲伤,一直沉浸在深深的自卑与随时会被父母抛弃的恐惧中。 或许,你会觉得这不就是一句无关痛痒的逗笑吗?拿着孩子的一些小缺点取笑一下,并没有什么呀。 但在孩子心里,这可是天大的事情! 你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都可能刺痛他们的心灵,成为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最终,这些不妥当的「逗」会像小刀一样在孩子的心上划下一个个口子,造成终身的伤害。 CCTV曾做过一个调查,最常见的逗小孩方式,除了言语上的“妈妈不要你了”,行动上的“逗”也是随处可见。 可就是如此普遍的一种现象,一次又一次伤害了我们的孩子。 有的大人很过分,他们为了享受恶趣味,想看孩子被酒精辣到时挤眉弄眼的样子,于是诱骗孩子喝酒。 当代生活报就曾报道,一个2岁孩子被伯父逗着喝了一两多的米酒,导致急性酒精中毒,大脑永久性受损。 时隔仅仅两个月,华西都市报又报道,一个2岁孩子被父亲的朋友,灌了2两白酒后急性酒精中毒,不治身亡。 可怜的孩子,人生还没正式开始,就在痛苦的折磨中早早逝去。 要知道,对小孩子来说,6~10g酒精就足以让他们丧命! 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酒精与年轻人》报告中,也指出过早饮酒对儿童大脑发育、骨骼、心血管、内分泌等都有害处,酒精中毒更是导致痴呆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飞高高”也是常见的逗娃方式。 看似好玩有趣的动作,但凡出一丁点错,赔上的可就是孩子的一生。 菲菲的爸爸,在跟女儿玩翻跟斗游戏时,就发生了意外。 他在抓住女儿向上翻转180度时,突然失手,导致孩子头部着地,脊髓严重受损。 医生诊断,才年仅2岁的菲菲上肢已经不能活动,下肢肌力也不够,不知道能够恢复到什么程度。 本是亲子间的乐事,却因忽视了安全,发生了令人痛心的悲剧。 试问,这样的行为还能叫“逗”吗?这分明就是“谋杀”!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样没分寸的「逗」还有很多很多:
或许你会认为,我这是杞人忧天了,危险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然而,孩子的安全无小事!万一真有个三长两短,谁也不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到。 尽管孩子的世界如同雪花一般纯白无暇,却也如同雪花一般一碰即碎。 据调查,全国87%的人小时候都有被「逗」的经历,可大部分的家长却选择不作为。 要么是碍于面子,要么是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心上,从而伤透了孩子的心。 但其实,最应该站出来的正是父母! 毕竟,孩子还小,如果连最亲的父母都不肯替他们解围,又有谁能帮到他们呢? 如果是熟悉的人,可以用征询孩子的方式,委婉拒绝:“宝贝,你不喜欢被大家这样逗对不对?” 一方面让孩子知道你站在他们那边,一方面可以阻止他人下次“逗娃” 有一次到朋友家拜年,她5岁儿子长得很可爱。 当时,大家都一窝蜂冲上去,捏捏小家伙的脸蛋,可孩子却委屈地说:“叔叔阿姨,你们喜欢我我很开心。不过可以请你们不要捏我的脸吗?这样很疼。” “你们可以多抱抱我,或者陪我玩,我会更喜欢。” 后来,朋友告诉我,从小她就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对方让你感到不适,就学会反击拒绝。 “人心都是肉长的,没必要委屈了自己。”是啊,孩子那么小,又怎能忍心伤害他们? 结果小家伙不哭不闹,淡定地回答:“我相信我看到的,不相信我听到的!”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满满的爱,面对再多的流言蜚语时,他们才有底气狠狠反击。 【心理咨询师介绍】解凝: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愿与您交流探讨情感婚姻、亲子关系、厌学网瘾、职场与人际关系、自卑心理、神经症等问题。 |
|
来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