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保护的不足,古籍保护急需纸张脱酸

 新用户1656x2oR 2020-10-29

早在十几年前,各大古籍保护相关人都对馆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酸度进行了全面检测。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的善本古籍特藏文献大部分已呈现酸化迹象。由于在近现代造纸工艺中,常常会使用酸性添加剂,这使得民国文献的酸化程度比以往更为严重。

古籍保护的不足,古籍保护急需纸张脱酸

纸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葡萄糖通过糖β苷键连接而成的合物合物长链之间形成氢键,使它们彼此结合成原纤,并进一步结合成纤维,这就形成了纸的基本结构。纤维素从植物中提取,悬浮在水中变成纸浆。接下来,用尺寸合适的筛网从纸浆中过滤出一层交织的纤维,经过干燥和挤压去除剩余的水分,这样纤维就变成了一张纸。

 破坏纸张的罪魁祸首——酸蚀

  酸是破坏纸张的一大罪魁祸首。随着时间推移,纸张中发生的化学降解主要有两种:酸催化的水解反应和氧化。把1克纸放进50毫升的水中测量酸碱值,就可以衡量纸的酸度,早期的纸张保护化学研究发现那些碱性的古代纸张比酸性的要结实得多。纤维素中的β-糖苷键在酸的催化下会发生水解,这使得分子链断裂,纤维变得脆弱,纸就会变得硬而脆,容易破裂。

  纸为什么会变酸?一种原因是纸张吸收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之类的空气污染物。而另一种则源自生产过程,传统造纸工艺会加入硫酸铝来给纸张“上胶”,这增加了纸张初始的强度,但也增加了酸度。自1850年开始的一个世纪里,大部分纸张都因为这些生产添加剂而呈现酸性。

  而氧化反应通常由光照引发,它会导致纸张变色。纸中的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和木质素都可以被氧化。对于纤维素而言,其中的羟基被氧化为酮和酸,从而导致褪色。但木质素才是纸张发黄的主要原因,木质素分子中含有芳香环和羰基结构,这些基团可以吸收近紫外光,吸收光之后会分解形成黄色的酮和醌,这就把纸张变成了黄色。这些分子还可以进一步反应,加剧纸张变黄和降解的过程。

  给纸洗个“碱水澡”

  了解了纸张降解的过程,也就揭示了保护它们的方法。从基本的化学角度来看,既然是酸搞了破坏,那解决方法自然就是把酸去除。脱酸要把纸张在弱碱性溶液中浸泡洗涤,例如氢氧化钙、碳酸氢钙或是碳酸氢镁溶液。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在水中浸泡再干燥可以重建氢键,使纸张恢复一些强度;其次,纸张中的酸被中和,留下的碱还可以抵御未来的酸化。

  当然,这个工艺无疑需要非常小心:纸张可能会破裂,或者上面的内容会在浸泡时消失。脆弱的材料通常需要放在筛网上小心碱洗。然而,尽管存在风险,这仍然是保护纸张免受酸侵害的主要方法。

  而对于图书馆而言,纸张保护的一大挑战在于巨大的藏品数量。大英图书馆的馆藏超过了5700万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超过了1.5亿件,其中包括多达6600万件手稿……碱洗对保护纸张是有效的,但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如何用有限的预算拯救大批量的纸质藏品,这是个挑战。

批量处理:与时间赛跑

     带传输自动脱酸设备bookkeeper采用流水线工作方式,纸张使用履带输送,经喷雾脱酸后,自动落入集纸设备中,将人为因素对脱酸质量和脱酸效率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程度提高脱酸效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