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万阅读爆款,我们是这么写出来的。【7000字长文总结】

 科技向令说 2020-10-29

总结包括四个部分:

爆文写作的1个中心,2个基本点。

爆款干货都是怎么“榨出来”的?

爆款文章的逻辑结构怎么搭?

爆款标题是怎么取的?

文|曾响铃

从2012年算起,这是我从事新媒体内容创业的第8年,一共大概写了1500篇深度分析文章。

我和我的团队也创造了不少爆款。


比如:


一篇稿子能发布150+媒体渠道以上。



三大科技新媒体虎嗅、钛媒体、36kr同时推荐。



也有微信十万+的爆款。

(可左右滑动)

微信公众号内单篇文章转载数十次,公众号内总阅读过百万的爆文。

(可左右滑动)

(可左右滑动)

这八年间,我(们)出版了几本书。

我自己参与编写的书籍就更多了,比如《网红经济学》等等。

在《中国经营报》《商界》《销售与市场》等数十家权威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就更多了。

好了。

说了这么多,

无非是想告诉你,

对于写东西这件事,我(们)还是在行的。

那我们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在我们内部,

每次招聘新人进来,

就会给他们做一次岗前培训。

教他们怎么快速上手,

去写这样的深度爆款文章。

同样的,

在商业合作中,

我们也会根据客户的需要,

撰写他们满意、读者喜欢、平台乐意推荐的爆文。

今天我就把我这8年来,是怎么写出这样的文章的,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这些都是实操经验。

保证句句干货。

(而且会附有我们内部培训的PPT)

01

爆文写作的1个中心,2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

就是一篇文章,最多讲透一个问题。


也就是我们读书时作文课老师说的,中心思想要明确。


我们发现很多新手,成稿的内容不好,很大一个问题,是稿子写完了,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主旨不明确,标题也就没法起。

我们平时评判一个稿子质量是否及格的标准就是,

文章标题是不是能完全概括文章的核心意思。

也就是这个问题你说清楚了没有,读者能不能看懂。

我们科技财经圈的爆文。

《腾讯没有梦想》

《人民不需要“让水变油”的抖音 》

《腾讯的背水一战》

包括我们写的公众号内百万阅读(含转载)的爆文。

《抖音小姐姐请“喝茶”背后,我们翻出了一整条O2O招嫖涉黄产业链》

都是如此。

记住,稿子写完后,要去看看自己的中心思想到底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第二,两个基本点

这是我们做选题和评价内容质量好坏的标准。

1、新、奇、特;

这是我们做选题的标准。很容易理解。
新,就是新的视角。

网络上,写同一个题材的作者太多,你的流量凭什么比别人好,

那就需要在选题角度上出新。

比如;

现在你去写拼多多是怎么崛起的。

如果你再去写拼多多的拼团模式,微信加持、4-6线下沉市场的用户群。。。。。。

这些就没有新意。

你得找新的角度。

比如为什么城市出身的黄铮做了拼多多去服务于农民,而农村出身的刘强东做的京东要去服务一二线城市?

你的选题视角要让读者感觉耳目一新。

奇,就是在结论上要“守正出奇”,也就是反着来。

大家都说好的时候,你问问是不是也有不好的?

大家都踩的时候,你说说要不要鼓励下。

最好能和大众的思考维度不一样,结论点不一样。

读者感觉到你有独特的认知,不人云亦云。

现在网络上,不缺表达,而是缺观点新颖的独立判断。

特,就是陈述时,用特定的人物或者细节去呈现宏大的事件。

在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里,是用一对姐弟、一个家庭的生活变化去反应唐山大地震这个事件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

我们写稿的时候,也是。

最好从小人物、小细节入手。

细节也是最容易打动人的。

2、情、趣、用、品

也就是评价稿子质量好坏的标准。我们内部经常用。

有情:要表达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和态度。(毕竟我们不是在写新闻稿)

有趣,不能写成教科书,表达上要生动,有艺术感。

有用,这对读者来说,要有用。(这个接下来我会细说,真的很干很干的干货)

有品,要有格调和情怀,让人愿意仔细品读,卖家具卖成宜家,卖咖啡卖成星巴克,要在内容上体现人文的东西。

懂了这些标准,就可以开写了。

02

爆款干货都是怎么“榨出来”的

讲完了原则;

再讲讲干货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

这里,

我们需要先了解。

什么是别人认可的“干货”?


“干货”一般有哪些方式?

首先,

响铃认为,

干货有两个评价维度:

1、信息增量

2、信息密度

信息增量就是作者知道,但读者不知道,读者在这之前没有听说过,并且对他来说有用,觉得有价值,读者就会觉得这是干货。

我们人类多数知识类内容都是这样,一个理论,一个方法论都是这样的评判标准。

信息密度,就是一篇稿子呈现的信息点,比如一堂课老师说了5个知识点,学霸全部都知道,学霸可能觉得这个老师没水平,知道的还不如自己多。

但对学渣而言,可能这5个知识点都没有听过,学渣依然会觉得这个老师腻害。

如果老师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就需要尽量争取让课堂上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腻害,那就需要增加信息密度,多讲新知识点。

回到我们写稿,也是,要尽可能让所有读者都能找到自己不知道,且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

所以,

我们内部经常把“信息增量”和“信息密度”作为考核自己稿子是不是有干货的标准。

我们再看市面上多数干货是怎么写出来的。

我这里说4种常见的方式。

1、时间差

多数媒体就是这么做的,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就更是,强调去现场,那哪个媒体先去,谁就赢在时间上。

别人还不知道,你知道了,那你就有关注度。

36kr当年就是这么做起来的。

刘成城(36氪创始人)还在读研的时候,就是把海外最新科技资讯翻译成中文,告诉国人。

36kr的成功,某种意义上,就是赢在时间差上。

现在很多自媒体也是,非常拼,第一时间对热点事件进行报道解读。

很是佩服。

对读者而言,这也是传递价值。

而对我们来说,

我们要不要依靠“时间差”赢得自己的优势,就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毅力,能通宵去和同行抢时间,另外要看自己有没有渠道能最快找到最新最全的信息。

2、“罗辑思维”式的长尾知识差

“罗辑思维”当初是怎么火起来的?(这里,我们不评价罗振宇及“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

多数关注“罗辑思维”的朋友是不是总感觉自己能在他们那里学到新知识?


其实啊

拆开看,

“罗辑思维”内容的成功是赢在知识差,

也就是用我们多数人不太了解的长尾知识来提高“信息增量”。

“罗辑思维”团队经常用到的是,

海外书籍、国外原著。

而且很多是小众知识。

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听过的。

想想看,

我们多数人看书买书是怎么处理的?

是不是都在买畅销书,看别人推荐的书,或者看刷爆朋友圈的内容?

那结果就是多数人接收到的信息是类似的,是重合的。

“罗辑思维”反其道,

就是给你讲相对小众,在中国还未流行的“长尾知识”。

这就是他们的干货方法论。

如果我们要学。

也容易,

有很强的翻译能力,就去找外文原著。

有很强的专研能力,就去读书馆找小众书籍。

然后分享给大家。

3、“李叫兽”式的知识深加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