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卷高考地理备考:植物地理学(9-11)

 谭老师讲地理 2020-10-29

9、薰衣草

薰衣草芳香别样,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香草之一,被誉为“香料之王”。薰衣草无法忍受炎热和潮湿,喜光,耐干旱。室外栽种时注意少让雨水直接淋在植株上。

我国伊犁地区、日本北海道的富良野和法国的普罗旺斯是世界三大薰衣草种植基地,其中普罗旺斯和北海道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以薰衣草为主题的旅游胜地。去北海道看薰衣草的游客60%都是中国人。普罗旺斯和北海道的薰衣草一年只花开一季,而伊犁河谷可以使薰衣草花开两季,这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伊犁薰衣草第一季在5月底至6月中旬,6月底收割一次;第二季在7月底至8月,9月底再收割一次,被人们称为夏花和秋花。

薰衣草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要求很高。目前,伊犁河谷有30多个薰衣草产品品牌。伊犁河谷年产约150吨薰衣草精油,其中60%用于国内市场,40%作为初级原料出口欧美国家及日本等,新疆本地企业以薰衣草精油和花穗做终端产品所用伊犁薰衣草产量不到15%。可以看出:当地加工技术、工艺、设备落后;产品开发和生产大多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多,但知名度不高。这是我国很多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有很好的资源,但是没法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探讨如何深入发展薰衣草产业可以引导考生思考我国精准扶贫的注意事项和基本原则——因地制宜、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几年霍城县政府大力举办薰衣草节,加之我国“一带(陆上丝绸之路)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伊犁谷地的薰衣草产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

薰衣草北半球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


10、谷子

亦称“粟”,广泛种植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和热带,在中国主要集中于黄土高原区。据郑也夫《文明的副产品》可知谷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主粮的时间远早于小麦,其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故可以作为历史和地理的结合点切入。黄土高原的谷子种植业属传统旱作农业,且谷子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地位远超小麦和高粱。

谷子性喜高温,生育适温22~30℃,属于耐旱稳产作物。种谷子要选择土质疏松、地势平坦、黑土层较厚、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合理轮作。

而对谷子的考察不免要和陕西省、秦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相结合。我国陕西省的北部出产谷子、胡麻,中部盛产小麦、棉花,南部盛产水稻、茶叶。这既有纬度的影响,也有地形的影响。

根据今年对“扰动因素对植被差异的影响”的考察,可以试问:

1、太行山东、西两侧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命题立意]山脉东侧是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西侧是黄土高原,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扰动因素在全国卷I的试题中虽未明确点出,但实际上很多地理因素都可以充当扰动因素:寒潮、台风、人类活动等等,亦包括地形,因为地形可以对东西两翼降水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这一点主要要求考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拓展信息]长日照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段时期,每天的光照时数超过一定限度(14~17小时)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短日照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段时期白天短(少于12小时,但不少于8小时)夜间长。小麦、亚麻(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种植广泛)、油菜等属于长日照植物,棉花、玉米、谷子等属于短日照植物。根据此特性,可以推知:长日照植物适合中、高纬度地区,短日照植物适合中、低纬地区,但是这只是单一变量,也不是必需品,作物会随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和全球气候的变化而被驯化。


11、茶树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饮料作物,具有喜温喜湿、怕冷怕涝、耐酸怯碱等特点,多分布在云雾天气多的低山丘陵地区。茶树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5~30℃,10℃左右开始发芽。在35℃以上的高温及土壤水分不足的条件下,茶树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幼嫩芽叶会灼伤;在10℃以下,茶树生长缓慢或停止。

其中福建名茶荟萃,有享誉中外的大红袍、铁观音等名茶品种,种植面积只有332万亩,但产量达32.1万吨,单产量比同纬度的贵州省要高出约5倍,出口量约为贵州的4倍,这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关注,为什么水热条件相差不大,但是贵州种植茶树获得的效益远不如福建,产业链不完善、交通不够发达、种植技术不够先进、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等等都是导致这个格局的原因,而思考这个问题有助于考生深入思考我国新农村的发展和落后农村脱贫致富的途径。

但不见得福建的茶产业可以高枕无忧了。龙岩茶原产于福建安溪,上图为当地多年平均气温变化图。该地有天时地利,但该区域约60%以上的茶叶由单体农户生产经营,名优茶品种多但以原料出售为主,本地品牌企业少,茶叶发展受制于集约化程度低、茶农间缺少生产合作难以形成连贯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产品附加值低以及宣传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够。知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知道怎么解决了。

目前做得较好的是云南。市场上普洱茶获养生人士青睐,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地区。当地以茶为基础推动产业向“高、精、尖”等方向发展,2017年7月28日昆明将举办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构建起的交易平台既有利于促进茶叶生产和消费,又展示了茶产业的发展成果、传承和弘扬千年茶文化。专办普洱茶大会有利于普洱茶专业化生产,市场立足国际又有利于提升普洱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次之,还可以带动会展业、旅游业的发展,一举多得。

目前我国广大的茶产区要依靠自身独特的地域茶文化,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高附加值产业相结合,拓宽财源。同时乘着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春风大力完善基础设施、规模化经营也不失为一个好法子。Ps:对于一个地域的茶特色的形成要考虑到当地种茶历史悠久、当地居民有饮茶习惯市场需求量大等文化因素。

茶从文化方面有更为广阔的切入点。近代,我国滇、藏、川之间的贸易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的,它是以马帮(骡马)运输为基础,实现川、滇的茶叶和西藏马匹、药材的交易,故称“茶马古道”。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还曾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这一点可以和专家们弘扬民族自信心的出题思路相吻合。借题发挥,讨论为何当地适产茶(降水量;湿度与云雾;坡度与排水;酸性土壤)、为什么当地会出现这样的贸易方式(地域差异促使贸易互补)甚至为什么用马匹做工具(复杂地形;老马识途)都会是很好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