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维文旅:旅游规划传统分类

 北京绿维文旅 2020-10-29


旅游规划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核心,作为战略性文件引领目的地的旅游发展。从大众旅游时代到优质旅游时代和自主旅游时代,旅游产品由观光游览到休闲度假方向转变,游客需求出现更加自主化、主题化、深度化、碎片化,出现了“8自9化”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智囊库”,旅游规划需要创新规划模式,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引领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   传统旅游规划模式

(一)资源导向

资源导向型的旅游规划是在进行旅游资源充分调查、分类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模式主要是依赖于“二老”资源(即老天爷留下的自然资源和老祖宗留下的人文资源)来主导旅游规划的整体方向,适用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这种规划模式将旅游开发聚焦于资源本身,充分挖掘资源本底价值,依靠资源优势打造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但是,仅仅依靠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开发的方式容易造成旅游发展业态单一,思路保守,对市场、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考虑和配置相对较少,再加上依靠资源发展的路径依赖性,最终会不同程度的导致旅游目的地衰退。比如黄山、长白山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景区,北京、西安的旅游是典型的依靠人文资源来发展的。

(二)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型的旅游规划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规划模式,即根据市场分析和细分市场的特征研究,市场需要什么就规划什么产品和项目,以迎合市场需求为主要特征,适用于市场区位优势明显但旅游本底资源较差的地区。这种规划模式依靠目的地市场区位优势,创造性的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如深圳的主题公园的创造性开发就是在其本身没有旅游资源,但是凭借其“坐拥珠三角,面向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开发了盛极一时的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主题公园,引领了国内发展主题公园的热潮。但是,这种规划和开发模式受制于市场,由于旅游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分析规划旅游产品和项目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的,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环境下,很有可能出现旅游规划方案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而市场需求就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旅游规划的流产。

(三)产品导向

产品导向型的旅游规划是以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为主的规划模式。随着我国大众旅游发展的快速发展,旅游规划出现了产品导向模式,旅游产品不再局限于旅游观光类,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纪念日旅游、探奇旅游等专题旅游产品开始蓬勃发展。这种规划模式的特征是将产品体系的打造作为焦点,通过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整合餐饮、住宿、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类产品,打造融合旅游资源和特色性基础设施为一体的多样化产品体系,以此来丰富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选择。但是这种模式受市场需求变化影响,产品转型的难度和代价较大。如海南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规划休闲度假产品,加速基础设施布局和环岛交通的快速推进,实现了从观光像休闲度假的成功转型。

(四)形象导向

形象导向型规划模式是注意力经济下萌生的规划模式,是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随着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增多,相似旅游产品的供给大量增加,在众多的旅游产品中,旅游目的地必须要通过形象挖掘、定位、塑造和推广来增加识别度,吸引游客眼球。这种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注意力转化为旅游生产力,有利于引导目的地以统一的形象进行品牌化发展,适用于需要转型或者文化较为多元的地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注意力的聚焦,为了更多的获得人气关注,容易产生虚假和过度包装的问题,甚至是媚俗现象的滋生,导致目的地出现一种盛极一时的假象,“网红”之后又被迅速湮没在旅游市场之中。如2008年“好客山东”、2012年的“老家河南”等的打造,都是较为成功的形象导向型的开发模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