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2,我从这部主旋律电影中看到了真实的中国

 电影派Mr 2020-10-29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电影派
Vol.606

这样的生活着实让人向往。

很多文青们心中的田园梦又燃烧了起来。

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现实的压力。

没有哪个人,可以完全活在不计现实的理想中。

生活不是电影,生活艰难多了。

而派爷今天安利的这部片子,就为我们展示了田园生活真正的样子——

《乡村里的中国》

 Village Diary(2013)

豆瓣评分9.2分,好于92%的纪录片。

不止于高分,这部纪录片还获得了国内外的多项大奖。

满屏幕的获奖记录足以说明这部纪录片有多优秀。

好评如潮的背后,是摄制组的良苦用心。

导演焦波,是摄影师出身。

现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的艺术总监。

虽然是个搞艺术的,但是他却来自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间的农村生活也对他的艺术风格有着深厚的影响。

他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用镜头记录了他父母的生活。

制作成了影集和纪录片《俺爹俺娘》。

这部影集在感动无数人的同时,也让他为观众所熟知。

后来他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拍摄了很多关于汶川地震孤儿的作品。

而《乡村里的中国》,不仅是他执导的第一部纪录长片;

也是他几部作品中,周期最短的一部。

尽管如此,焦波仍然带领摄制组在村庄里和农民们同吃同住了一年多的时间。

焦波曾经说过,他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会扎根到现实生活中。

这部描绘中国农村题材的作品也不例外。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部9.2分的神作竟然是广电总局的“命题作文”。

广电只给焦波一条要求:

“不要拍成一般意义上的宣传片,也不能拍成消极灰暗的东西。”

嗯,一点也不苛刻。

面对领导的难题,导演选择了山东临沂的一个村庄,作为拍摄的对象。

这个村庄既没有华西村的大富大贵;也没有西部某些地区的极端贫困。


这样一个人人都能达到温饱、却又忙于生计的普通农村;

用来代表中国乡村的缩影,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按照二十四节气表的时间顺序,为我们展开了一副乡村生活的画卷。

说到底,纪录片还是要讲的故事。

一个个鲜活而又生动的个体,构成了最真实的今日中国。

比如村子里的大学生小磊。

摄制组在考察拍摄地点时,遇到了学习导游的小磊。

在他的引导下,摄制组最终决定来到他家乡拍摄。

导演也记录下了他并不快乐的生活。

他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患上了精神疾病,母亲因无法忍受而改嫁。

 

从小生活在精神病父亲身边,这给他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所以他对那个只有患病父亲的家十分抵触。

尽管镜头里小磊的父亲对儿子言听计从;

但是小磊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对父亲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没有见过小磊父亲发病的样子;

但是从小磊对父亲的抵触中,我们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场景。

尽管如此,小磊还会对自己的父亲心怀感激。

在村子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小磊把一首《父亲》送给自己的爸爸;

唱到一半就控制不住地抽泣了起来;

台下的父亲也默默地抹起了眼泪。

不会表达爱意的父与子,这正是中国父子关系中的常态。

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

小磊不过是万千不幸家庭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村支部书记。

基层工作,反而更加棘手。

不仅管的事情多,有时候还会费力不讨好。

村书记不仅要考虑自家的果树收成,还要考虑到村子的发展大计。

上要讨好领导和投资者;

期望他们能带来好的投资项目,带领村民们共同富裕;

 下要处理村民之间的纠纷;

两边调停,希望他们重归于好。

鸡毛蒜皮的小事没处理完,又有人怀疑他他贪污了村里的公款。

 

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恶意相向,村书记还要证明自己的廉洁清白。

到了过年的时候,他不仅要给老板送礼;

还要给“死磕”自己一年的乡亲拜个年。

费力不讨好地忙活了一年,工资也只有两千块,少得可怜。

手底下的委员嫌工资少,书记还把自己应得的的二百块分给了他。

就像书记自己调侃的那样:

当了一年的书记,就赚了一肚子酒。

个中心酸,全在酒里。

影片中最令人深刻的人,还得是果农老杜。

真正以农民形象示人的他,才是这些人中最鲜活的那个。

总结老杜这个人,八个字就能概括: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和普通的农民不一样,老杜他是一个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农民。

他是全村子里唯一一个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的人。

农闲的时候他喜欢舞文弄墨,写的一手好字。

村支书也会找他写一些大字标语。

他不仅有着高中的高学历」,还曾经在鲁迅文学班自学过几年。

人虽不才,但也洋洋洒洒地留下了几本文学手稿。

不仅在文字方面有所追求,他在音律方面也有所涉猎。

走音的二胡拉的不过瘾,他想买把琵琶玩玩。

但是他的雄心壮志却被“什么也不懂”的妻子一句话回绝。

为了能获得心心念念的琵琶,他自己偷偷去城里买了一把琴。

并且向妻子隐瞒了琵琶的实际价格。

然而没多久,老杜就在闲聊时说走了嘴;

知道真相的妻子又把他损了一顿。

经过了将近一年的练习,老杜终于能在联欢会上展示一番了。

这样的文艺老青年,在村子中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且不论他演奏乐器以及文字功底的水平;

他以一介果农的身份舞文弄墨、转轴拨弦;

这种人文精神足以令人敬佩。

导演看到他的时候就说:

这哪里是个农民,他简直就是个艺术家。

这样一个想要吃上精神食粮的人,如果当年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或许他的命运将会完全不同。

可惜,人生没有假设。

他的话语中总是充满了理想主义和哲学的意味;

以及对于现实生活认清后的无奈和酸楚。


现实的生活并不好过,苹果的价格走低,使得他一年的收入只有七八千块。

村支书评价老杜说:

“咱庄里你是一个才人,就是苹果管的少了点。”


虽然这句话只是调侃,但也透露出一丝辛酸。

不成比例的付出和收获,让他说出了这样一句发自肺腑的话:

这个土地,不养人。

他一点也不热爱那篇贫瘠的土地。

面朝黄土背朝天,那是被生活给逼的。

老杜的生活,足以代表很多中国人如今的生活状态。

很多普通人都无奈地被生活推着前进。

乡村里的中国不仅有宁静和谐的生活和秀美的田园景色。

平淡的表面下,更多的是那些难以言述的生活之苦在暗流涌

只有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

才能过上向往的生活」。

不睡等撩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