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关 注 电 影 派 从 此 过 上 没 羞 没 臊 的 观 影 生 活 两年前有一部文艺片《龙虾》。 故事发生在虚构的未来社会,法律规定—— 单身的,必须在45天内找到对象。 失败者将会被变成一种动物,流放到大自然。 连对象都找不到?那还当什么人。 「单身狗变真狗」的设定,触动了大众脆弱敏感的小神经。 在社交网络上成为当季「爆款」。 同一位导演的新作,去年又登上了戛纳电影节。 还是熟悉的风味: 充满讽刺的寓言故事,不明觉厉,细思恐极。 惊悚程度更进一步,甚至诞生了「2017十大恐怖镜头」之一。 无鬼胜有鬼,看完才知道这幕有多吓人。 来跟派爷品品这部「年度WTF」神作。 《圣鹿之死》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2017)海报的惊艳程度,在去年全球电影里可以排到前三。 主演除了导演的老搭档科林·法瑞尔(《龙虾》男主); 还请来女神妮可·基德曼,不惜为本片全裸出镜。 这是一个发生在当代美国的「医闹」故事。 少年马丁的父亲几年前死在手术台上。 男主是当时的主刀医生(下文简称医生),对医疗事故负有直接责任。 多年来,马丁对医生纠缠不休。 心怀愧疚的医生一会给他送手表,一会带他去医院参观,还请他到家中做客。 (马丁说将来想学医) 医生情窦初开的女儿,也迅速对他产生了好感。 眼看就是认女婿合家欢的节奏,事情却陡然诡异了起来。 马丁礼尚往来,邀请医生去他家吃饭。 医生和马丁的母亲第一次见面; 对方竟然对他一见倾心,动手动脚。 性感少妇投怀送抱,换别人估计没这么把持得住。 然而——他老婆可是妮可基德曼啊! 医生洁身自好,逃出了马丁的家。 几天后,马丁亲自来找医生,大大方方向他「推销」自己的母亲。 儿子介绍亲妈给别人当小三,这事派爷也是第一次听说。 从此以后,医生开始有意疏远马丁。 正片这才刚刚开始。 医生的小儿子毫无预兆地——瘫痪了。 站不起来也走不动,一圈专家检查、会诊,却查不出任何病因。 马丁这时找上门来,向医生宣布他的「诅咒」: 一、你的家人会一个接一个出事、死去,分为四步: 下肢瘫痪;拒绝进食;双眼流血;死亡。 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你必须亲手杀死其中一个家人(妻子、女儿、儿子),全家人才能得救。 三、我是来复仇的;你让我失去了一个家人,你就必须承担相同的痛苦。 医生研究了大半辈子科学,完全没把马丁的鬼话放在心上。 故事的走向你们肯定都猜到了—— 诅咒接连应验。 儿子不肯吃饭,医生急得往他嘴里硬塞。 场面仿佛在虐待儿童。 女儿跟着瘫痪了,同样开始绝食。 终于,马丁口中「死亡的预告」敲响警钟—— 儿子的眼睛不停流血。 到了医生必须做决定的时候。 彻底崩溃的医生,把决定权交给上帝。 他把妻子、女儿、儿子都绑在椅子上,蒙上头套。 医生也给自己戴上头套,原地旋转,随机开枪,开头的那一幕出现了—— 全家人的「死亡大轮盘」游戏。 导演兰斯莫斯的作品,气氛大多阴暗、压抑。 绝望的黑色情绪总能不动声色掌控全局,把观众憋得一口气上不来。 《圣鹿之死》这部心理惊悚片堪称典型。 没有大尺度的爆炸性镜头,平静的画面却鬼气森森。 整个故事充满诡异色彩—— 医生的儿子和女儿究竟为什么瘫痪? 派爷的答案是:没有理由。 导演让他们瘫痪就得瘫痪。 有强迫症的观众估计会被这个答案逼疯。 除了惊悚的诅咒情节,影片还埋着一条隐蔽的暗线。 先说明线: 马丁对医生「以牙还牙,以命抵命」的复仇。 医生当初手术失败不完全是意外,他在手术前违反规定,喝了几杯。 马丁对医生一家的诅咒,就像是《电锯惊魂》系列那些致命的游戏陷阱。 法律报不了的仇,只能动用「私刑」。 而「以牙还牙,以命抵命」的理念,早已记载在基督教《圣经:旧约》当中。 因此,马丁就象征着「神」; 而莫名其妙应验的诅咒象征着「天意」。 天意不需要理由,命运随时能给你致命一击。 医生的儿女突如其来的瘫痪、疾病,正是印证了这个道理。 至于暗线,就更压抑了。 当生杀大权掌握在医生这个一家之主手中。 妻子女儿儿子三选一; 他一念之间,其中一个就得死。 生命受到威胁之际,原本和谐的家庭突然变成了「塑料亲情」。 丈夫偏爱女儿,妻子却偏爱儿子。 母亲认为女儿可能会威胁到儿子的性命,变得恶毒起来。 亲妈秒变后妈。 再后来,她开始为自己做打算。 对丈夫表决心: 孩子没了不要紧,我们俩可以再生一个。 暗示你让儿子死还是女儿死我不管了,我得活着。 女儿自认为深受父亲宠爱,一定会活下来。 冷淡地嘱咐弟弟: 我的随身听弄丢了,等你死了就把你的随身听给我吧。 甚至医生本人。 他心里早就有了打算,最后几乎是通过作弊的方式杀死了预想中的亲人。 人性的残忍和扭曲,十部有鬼的恐怖片都比不上。 极端的情节抒发了导演的才气,也一次次带来争议。 别人来拍人性的阴暗面,通常是陌生人; 更残酷的,拍同学和同事。 比如派爷安利过的《酒吧》《大逃杀》《贝尔科实验》。 《圣鹿之死》把一家人逼到死角; 都是血肉至亲,为了个人利益照样互相残杀。 很极端,很难以接受; 但未必就不存在。 从标题到情节,导演都借助欧里庇得斯的希腊神话「圣鹿献祭」为参照。 对现代人大开嘲讽。 远古的神话中,有人选择为家庭牺牲自己,感天动地;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现代,却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 好的心理惊悚片,背后都是一个个人性悲剧; 《圣鹿之死》的野心,讲述了一出全人类的悲剧。 这样的电影看得人崩溃; 却同时使人清醒。 偶尔,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折磨」。 | 空巢青年 | 一个zan=【今天点的人,明天都更美】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