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1000万无性恋者正在崛起,今后“第四性取向”或成主流

 小酌千年 2020-10-29
在人人为“性自由”摇旗呐喊的今天,有一群人自愿不要性生活,他们被称为无性恋者。
无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取向(不同于LGBT),被称为“第四种性取向”他们对女性和男性都没有性欲望。
通常情况下,无性恋者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理功能有障碍,导致他们无法拥有正常的性爱,这类无性恋者对性是有欲望的,只是因生理条件受阻,所以成为无性恋者。
第二类暂时性无性恋者,这些人因为曾经经历过某种伤害,使得他们排斥性或对性行为有畏惧。
第三类无性恋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没有问题,他们就是单纯的不喜欢和他人发生性关系。
相比较前两种第三类无性恋者要更加纯粹,这类人又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有性欲的,但他们更愿意通过自慰的方式解决;另一种是没有想要发生任何性行为的欲望。

据专家介绍全球有7000万的人是无性的,中国就有1000万无性群体。这个群体其实一直存在,只是因为当今的社会氛围逐渐宽松,越来越多人能听到这种概念。
无性恋的成因很多,但无论是什么,都不应该是他们被社会边缘化的理由,他们只是在性的需求上和大部分人不一样,仅此而已,并没有在人格上比谁更低劣。
人本身还有很多未被探索出来的奥妙,如果探索出来一种特质,这种特质就要被鄙视,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悲哀,更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前进。
求同存异向来是我们国家的思想指南,所以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请不要用言语去攻击他们,对他们多一点宽容、接纳。

无性恋者没有性需求,但是社会环境以及每个人当事人的家人必定会给他们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非常需要婚姻的形式,而和性需求正常的人结婚问题会很多,对有性需求的人来说也极不公平。
因此无性恋和无性恋结合的婚姻相对最平衡,虽然环境宽松了但社会的眼光言论依旧对他们不友好,大部分无性恋者不会在生活中公开他们的性取向,这加大了他们婚恋的难度。
比起现实生活中的遇见,网络交友更适合他们。
我国的第一家“无性”婚恋交友网站,由一位叫林海的人创建,始于2005年,至今已有20万注册会员。林海的一位朋友在意外中丧失性功能,他由此受到启发,想到创建这样的网站,帮助这些人组建适合他们的家庭。

如果你是一名无性恋者注册这个网站,你会发现自己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对客户划分的非常精准。包括:性功能丧失或性弱的人、性冷淡或性畏惧的人、追求纯粹精神恋爱的人、老年人。
男女同志在自愿基础上组成形式上的家庭,以减少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俗称“形婚 ”。
无性恋者不渴望性,没有性需求,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感情,在生活他们就要处处标新立异。他们也渴望温暖幸福的婚姻生活,只是在他们幸福的生活里不含有性这一项。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现存的文化里对性暗示营销的有点过度,性并非它宣扬的那么重要,且在性文化旺盛的今天反而削弱了性对人们的吸引力。
性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没有性也能生活得很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位生活在西佛吉尼亚的无性恋者曾说:
“看着女友的眼睛,我能感受到她的关心、爱意、温暖,这些是任何拥有幸福爱情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东西,我只是感受不到把她扑倒的性冲动。”
所以其实无性恋者只是在性这一项上与众不同,并不特别。不管是我们旁观者还是当事人皆无需太过在意这件事。相比同情,无性恋者更需要的是尊重、认可。
无性恋者本身并没有问题,他们的困扰并不是来自于性需求,而是社会舆论。

若社会将其视为一件正常的事情,就不存在任何棘手的问题;可因为他们是少数社会不接受,不需要性便成了一种疾病。
无性恋不需要被治愈,社会和无性恋者都应当接受他们的特质。让他们把精力投注于寻找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寻找治愈的方法。
只有每一个个体都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获得幸福,这个社会才是真正文明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Frederick, D. A., John, H. K. S., Garcia, J. R., & Lloyd, E. A. (2017). Differences in Orgasm Frequency Among Gay, Lesbian, Bisexual, and Heterosexual Men and Women in a U.S. National Sampl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7(1), 273–2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