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弃五溪而不顾——东汉朝廷为什么退守临沅(常德)为湘西首府?

 smile007 2020-10-29

建武二十三年,五溪相单程大反叛,东汉朝廷在刘尚征五溪(湘西)和李嵩、马成讨蛮(五溪蛮)、马援征五溪相继失败后,当时的监军宋均继续指挥汉军,采取“矫制招降”的策略平息了五溪蛮大反叛。

这次征蛮的善后工作是由那位光武帝女婿、虎贲中郎将梁松完成的。梁松(19年—61年),字伯孙,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仙)人,东汉时期大臣,太中大夫梁统之子。博览经书,举孝廉出身,选为郎官。迎娶光武帝刘秀之女舞阴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迁虎贲中郎将。

弃五溪而不顾——东汉朝廷为什么退守临沅(常德)为湘西首府?

梁松画像

这位梁松还算是有战略眼光的,武陵“五溪蛮”起义平息后,梁松在武陵所做的善后工作之一,就是将“与夷相接,数为所攻”的武陵郡治城从义陵(今溆浦)迁移至沅水下游的临沅,又对新郡城加以修筑。

临沅即古张若城。《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常德府》云:“张若城,地记:秦昭王三十年使白起伐楚,起定黔中,留其将张若守之,若筑此城以拒楚。”战国晚期,秦昭王遣大将白起攻楚,占领了楚国的黔中郡(包括今常德一带),白起留副将张若守黔中,于是张若在今常德筑下一座城,以抗拒楚国,史称张若城。时间是公元前277年。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八《朗州》载:“《武陵记》云,后汉梁松自义陵郡移居张若城。今州东张若城是也。

弃五溪而不顾——东汉朝廷为什么退守临沅(常德)为湘西首府?

古代的临沅,今天的常德,居沅水下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梁松不仅将武陵郡治城迁移至沅水下游的临沅,而且对新郡城进行了一次修建。梁松对古代常德城的建设和发展是有贡献的,所以汉代以后常德人民把城北的太阳山改名“梁山”,在山上建梁松庙以纪念他。

弃五溪而不顾——东汉朝廷为什么退守临沅(常德)为湘西首府?

现在的常德梁山和梁松庙

梁松还将东汉朝廷在五溪(湘西)地区的建置,较西汉时省掉了两个县(义陵、无阳),其意似为“松弛”对五溪蛮的统治,以示绥抚;当然,也可能是无力控制五溪腹地,只得放弃的无奈之举。

这迁治和修治工作有什么作用?当然有作用,就是使郡治从沅水中游迁到沅水下游,和“蛮地”拉开距离。

中原王朝对五溪开发有一个认识过程,一开始是非常激进,恨不得一口吃下去。但在不断的“蛮叛”和进剿中,才认识到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战国时期楚国在五溪初置黔中郡的郡,秦朝将原楚国巫郡和黔中郡合并为新的“黔中郡”,郡治黔城(今湖南怀化市沅陵县城西的黔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从西汉高帝五年,废黔中郡改置武陵郡,郡府是义陵(今溆浦),到东汉建武六年迁武陵,治临沅。从沅陵到义陵再到临沅作为郡治自然有它的道理。

弃五溪而不顾——东汉朝廷为什么退守临沅(常德)为湘西首府?

溆浦

义陵位处沅水中游支流的溆水流域,就是当年是屈原被流放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所以西汉曾一度将义陵作为武陵郡治所。但有其明显的不足:地势平坦,难以防守;深入蛮地,难居久安,深处蛮地,地形上的难以防守,决定了义陵作为郡治是难以继续长久的。

综观这一时期郡治在沅陵,义陵和临沅间的迁移形势,虽然沅陵有雄控之制,但山高水险,腹地狭小,缺乏立郡建治的经济基础;义陵地势平坦,便利农耕,但偏居一隅,不居中枢且又深处蛮地,不能控制形势和长治以安。但在民族对抗激烈的形势下,最后朝廷只得迁武陵。

弃五溪而不顾——东汉朝廷为什么退守临沅(常德)为湘西首府?

西汉武陵郡图,画红圈处分别为沅水上游的义陵(溆浦),中游的沅陵和下游的临沅(常德)


作为位居下游的临沅,理所当然地成了开辟经营中上游五溪地区的大后方。临沅虽居下游,但仍可控制五溪水陆通道,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农业发达。这里开发较早,大量北方汉民的迁入,使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程度远高于中上游地区。在五溪蛮夷跟中央王朝这种极不均衡的对抗形势之下,广阔平坦的地势,本身就有利于朝廷;而对于散居山林,依山阻险的南方五溪蛮夷和“蛮夷离巢穴不过百里”的作战规律,既使进犯临沅,也终因孤军深入的作战形势,而肯定对中上游的蛮夷是很不利的。

正是因为临沅具有立城建置的优越条件,从而使沅水流域这一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在经过长期迁徙摆动之后,最终确立起来。从此以后,临沅虽更名武陵和常德,但其作为历代郡、州、路、府治所的地位一直未变。自秦至两汉,历经开辟经营,沅水下游地区己基本融入中华一体。

对于这种做法史书上有“弃五溪而不顾”退守临沅的说法,这也不完全对,这只是东汉朝廷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情况下无奈之举,五溪治理的中心先退到沅水下游的临沅,再图一步步向上游推进。

到了东汉后期,蛮族地区郡县制的统治力量已大大加强,在武陵蛮中产生了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些基层官吏有的虽由蛮酋担任,如“五里精夫”、“五里、六亭渠帅”等,但这些蛮酋本身身份发生了变化,演变成朝廷的地方基层官吏。东汉时期,板循蛮中也出现了“长吏乡亭”。朝廷的控制无疑强化了。

正是由于控制的加强,朝廷也想增加税赋,《后汉书.西南蛮夷列传》载:“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议者皆以为可。而且这时除了赋税外,还增加了徭役。

于是结果同书载:“其冬、澧中、溇中蛮果争贡布非旧约,遂杀乡吏,举种反叛。”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澧中蛮以郡县徭税失平,怀怨恨,遂结充中二千余人,攻城杀长吏。”

终东汉时期,五溪蛮反叛不断,说明要将其长期纳入版籍并加以“王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直到宋代的“章惇开边”,中原王朝才重新挺近沅水上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