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蕃名将击败薛仁贵,30年歼灭40万唐军,武则天用离间计才除掉他

 狐狸晨曦 2020-10-30

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战绩彪悍却鲜为人知的名将。

他是大唐王朝历史上最强劲敌之一,吐蕃历史上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常驱四十万众南北征战的军事调度大师,多次指挥大会战胜利,累积歼灭数十万唐军的雪域战神:论钦陵

正是他的军事胜利,吐蕃王朝正式作为一个能和唐朝抗衡的强大帝国,崛起于雪域高原。

论钦陵出身葛尔家族,是松赞干布的国相论东赞之子。在松赞干布和父亲论东赞相继去世后,他成为了吐蕃“大论”(宰相),执掌政权,并随着国力日渐强盛,开始实践自己夺取青海高原、进而和唐朝争霸亚洲的野心。

公元663年,论钦陵统帅大军,攻灭了附属唐朝的吐谷浑部,夺占青海西部,进而率领号称40万大军北上,连取于阗、疏勒、龟兹、焉耆等西域四镇。

连续攻灭西突厥和高句丽两大强国,正与皇后武则天“二圣临朝”,志得意满的唐高宗李治,迅速转移战略方向,将吐蕃确定为唐朝主攻的下一个大敌,甚至不惜放弃百济故地(朝鲜半岛西南),让给属国新罗。

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

公元670年,攻灭高句丽战争中居功至伟的名将薛仁贵,受封“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领精兵5万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论钦陵所部吐蕃军,兵多将广,以逸待劳,双方初战于河口,唐军3万先锋,皆是百战精锐,吐蕃军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

唐朝平阳郡公:薛仁贵

岂知郭待封所部的2万后军,擅自出击,被论钦陵以20万众围攻,尽夺唐军辎重、粮草。薛仁贵被迫仓促与论钦陵决战,双方均损失惨重。唐军所剩无几,苦苦支撑,论钦陵同样无力扩大战果,于是与薛仁贵约定谈和,让其撤军。

这一战,薛仁贵虽然很大程度上是“非战之罪”,却也是开国以来,连连以少胜多,打遍亚洲无敌手的唐军,遭遇的第一场失利。

  • 卫国公李靖,三千骑破东突厥军十万人。

  • 英国公李勣,六千骑下马步战,破薛延陀十万骑兵,斩俘五万余人。

  • 刑国公苏定方,一万骑破西突厥军十万人,一千骑破吐蕃军八万人。

  • 乐城郡公刘仁轨,一万三千水军,全歼日本和百济联军四万八千人。

  •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十万唐军大破二十五万敌军,俘斩十四万人,只因为没有一战灭国,居然成了所谓“失败”。

对薛仁贵来说,这是“将军百战身名裂”,憾恨此生。

而对论钦陵来说,却是他辉煌军事生涯的开端,他几乎一人一军之力,阻止了唐高宗李治成为第一个统一东亚地区、名副其实的“天皇大帝”,此后数十年里,更成长为大唐帝国数百年历史上最可怕的劲敌之一。

公元678年,青海湖之战,论钦陵大败李敬玄、刘审礼率领的十八万唐军,更两次乘胜进兵,再次短暂夺取了西域的安西四镇。

公元679年,唐高宗李治听闻吐蕃赞普芒松芒赞去世,询问曾攻灭西突厥、压制东突厥复国军的名将裴行俭,是否是攻打吐蕃的好时机。裴行俭却言「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

确实,在吐蕃占据极大地利优势,国力又处于上升期,君臣同力无懈可击时,想要攻上高原,犁庭扫穴,几战灭国,纵然太宗亲临,英卫复生,恐怕亦极难实现。

论钦陵以其强大的调度指挥能力,常年啸聚四十万众,纵横雪域南北,名震敌国而却兵,也让吐蕃彻底避免了从此沦为唐朝之“逻娑道”的亡国危机。

也在青海湖之战,百济国降将出身的唐将黑齿常之,率五百敢死之士夜袭吐蕃军,令唐军主力十余万人得以安然撤回。之后, 黑齿常之又在公元681年的良非川之战率三千精骑夜袭三万吐蕃军, 斩首两千, 缴获羊马数万。因此被唐高宗简拔为方面大员。

唐朝燕国公:黑齿常之

随后, 黑齿常之经略河源之地七年, 增设烽火台戍守点七十余处,开屯田五千余顷,每年收获粮食五百余万石,并多次击破论钦陵之弟论赞婆统率的吐蕃青海军团, 烧其粮草, 缴获大量铠甲牲畜,令吐蕃深为忌惮。

公元682年,唐将娄师德于白水涧之战迎击吐蕃军,八战八捷,令敌军胆落。此刻,在青海高原东部的长年军事对峙中,唐朝依旧占据了一定上风。吐蕃遂移兵云南,占领岷江畔的安戎,架设神川铁桥, 降服当地的六诏部族,对唐朝形成夹攻之势。

唐高宗去世后,执政的武则天,为了改朝换代的个人野心,大规模清洗朝堂,任用酷吏,迫害忠臣良将,密网罗织,滥杀无辜,以至于程务挺、黑齿常之等良将,皆无辜被牵连而受戮,导致边关形势大坏,敌国弹冠相庆。

公元689年,黑齿常之被酷吏周兴害死后,不止是唐朝(注一)失却一员堪称“吐蕃克星”的良将, 唐朝势力从此退出了青海高原,吐蕃得以尽占居高临下的地利优势。

注一 :此时名义上的国号为“大周”,为行文方面,统称唐朝,下文同。

再无生平劲敌的论钦陵,为了夺取河西走廊、陇右和西域地区,控制利益巨大的丝绸之路,率领吐蕃军多次主动出击, 肆无忌惮地侵攻大唐疆土。

公元692年,虽然唐将王孝杰击退吐蕃军,第三次收复了丢失数年的安西四镇。然而后突厥汗国已经彻底复国成功,雄踞漠北草原,更令唐朝腹背受敌。

公元696年, 论钦陵与其弟论赞婆率大军进犯河西,唐朝王孝杰、娄师德两大名将率军十余万迎战。在素罗汗山之战中,论钦陵凭借地利优势, 前阻后截,纵兵掩杀,令唐军损失惨重。

接着, 吐蕃军乘胜兵进凉州,眼看河西各州危在旦夕。好在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忌惮论钦陵功高震主,将他强行召回,并与唐朝请和。

吐蕃赞普:赤都松赞

唐朝此时正同时与后突厥、契丹开战,在西北无力继续用兵,对和谈正是求之不得。论钦陵狮子大开口,索取西域的安西四镇和十姓突厥之地。

唐朝谈判使者郭元振,洞悉吐蕃巨大的君臣矛盾,趁势施展离间之计,一边竭力向吐蕃其他贵族大臣示好,一边故意拖延谈判进程。

此时吐蕃常年与唐朝征战, 贵族大臣、军民百姓为徭役和兵役所困,同样不堪劳苦,迫切希望息兵休战,因此将论钦陵视为与唐朝议和的最大障碍,对他怨恨滋生。

公元699年,赤都松赞终于对葛尔家族动手,捕杀其亲族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举兵反抗,然而这位对吐蕃国家战功赫赫、累积歼灭唐军数十万人的雪域战神,此刻已是民怨鼎沸,众叛亲离,终于兵败自杀。

他的弟弟论赞婆闻讯,率部众千余人降唐,封安德王。他的儿子论弓仁,也率自己麾下的吐谷浑部族七千余帐,归降唐朝,封安国公,后晋封拨川郡王。

唐朝不但巧用离间计,除掉了国家的最大敌人,而且还有此意外之喜,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了。难怪百年之后,唐朝设立武庙时,郭元振这个当过俘虏、战绩平平,最后还被唐玄宗李隆基贬官流放的将领,竟得以入选“武庙六十四将”,和众多华夏古之名将同列。

唐朝代国公:郭元振

赤都松赞铲除了执政70余年的葛尔家族,虽然得以收回国政大权,但也令吐蕃国势大伤,统治唐朝的武周政权,同样从四面受敌、内外交困的窘境,获得喘息之机。

公元700年,吐蕃军进犯凉州,被唐将唐休璟六战六捷,斩杀副将二人,斩首二千五百级。公元702年,赤都松赞亲率大军攻打四川的茂州,又被唐将陈大慈率当地守军击败。

赤都松赞威信大损,内部零星叛乱不断,遂于公元703年,献上良马千匹、黄金两千两,请求与唐朝会盟和亲。

然而,次年他就在征讨云南六诏部族的战争中,战死军中,连尸体也只剩下一条大腿,被亲卫拼死抢回,风干后充作尸体下葬。

其子赤德祖赞即位,年仅七岁,其祖母没庐·赤玛伦太后摄政,众多贵族不服,吐蕃国中迅速陷入了 「嫡庶竞立, 将相争权 ,自相屠灭,兼以人畜疲疠, 财力困穷」的窘境,一时间再也无力威胁唐朝。

其实,正是武则天为鼎革称帝,消除可能威胁,贬斥杀害黑齿常之、程务挺、王方翼等多名良将,导致外战败绩连连,变相成就了论钦陵辉煌的军事生涯。

同样,亦是武则天对郭元振的用人不疑,激化了吐蕃的君臣矛盾,促成了吐蕃内乱,除掉了论钦陵这个帝国头号大敌;到她执政晚期,已经扭转了边疆的不利局面,交给子孙的,依旧是无争议的当世第一强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