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读诗经(46)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将无同 2020-10-30

我们在《邶风·二子乘舟》讲过:卫宣公娶了准儿媳宣姜后,与宣姜生了寿和朔。以后宣姜与朔密谋夺太子伋的性命,却不想也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寿,这以后卫宣公故去。再之后,宣姜再嫁给了卫宣公的儿子公子顽,还一同生儿育女,其中我们提到的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就是他们的女儿。而今天要学的《墙有茨》通常认为是讽刺宣姜与公子顽乱伦

”,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蒺藜,蔓生、细叶、带刺,生命力很强,爬得到处都是,很容易就被扎到,是一种让人不喜欢,恨不能除之而后快的植物。比如《楚辞七谏》中有诗句道“江离弃于穷巷兮,蒺藜蔓于东厢。”江离是一种惹人喜爱的香草。香草被弃置于穷巷,蒺藜却在宫室最严的东厢肆意生长,用这个来比喻小人当政。

中冓:“冓”是指交积的木材,引申为内室,是一个家庭里最私密的所在。

“墙之有茨,以固其家,犹人之有礼,以固其国”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文中,分别以墙有茨不可扫(打扫)、不可襄(攘:清除)、不可束(捆好以后清理干净),意思一步步加深

而从内室传出来的话呢,简直让人“不可道也”,无法对外人道。“不可详也”,“不能详细说”。“不可读也”,不能宣扬,因为,说来话难听,说来话长,说来都是耻辱。

现代解读这首诗时是抱着批判的,认为宣姜乱及三世:先嫁卫宣公,再嫁公子顽,而她的儿子(朔)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爱鹤而导致亡国的卫懿公:

“墙茨之言,三世不安”—韩诗

“卫宣姜乱及三世,至戴公而后宁” —鲁诗

“卫懿公即位,好鹤,淫乐奢侈” —【汉】司马迁《史记》

只是我对他们这种提法不是太赞同的,我倒是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文字: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旦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那些古老的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是绝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由男的负。但向来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且介亭杂文·阿金》

      在进入诗经·邶风篇的时候,我们就讲到,邶、鄘、卫三地的历史,他们最初是殷商的遗民,周武王灭殷后不忍屠杀皇室后裔,将这块地方分成三地派三位监管来管理,而这三个地区难免会保留殷商原来落后的文化,我们现在的文化源泉也大多来源于孔子所奉行的周礼,而这部作品的诗人明显是对于这种陋习不满,而发表自己看法。这只是两种文化的差异,或者说是进步文明与野蛮的差异

      再说宣姜,我其实对她是报以同情的,她的一生的命运,终究都不由自己,从结婚时以为可以嫁给如意郎人品才貌都一流的伋,结果却嫁给了卫宣公,卫宣公死,她原以为可以摆脱命运折磨,却不幸又被当作政治工具嫁给公子顽,她的绝世容颜却导致她一生受到别人的摆布,她不惜暗害差一点成为他丈夫的准未婚夫伋,为了给她自己的儿子铺平道路,却不想自己的儿子也因此丧命。这样一个一辈子连爱情都不能做主的女人,还被后世骂为祸及三世,实在是有些不平的,何况,再说卫懿公,仅仅因为是她的孙子,卫懿公的亡国也要强加到她的身上?如此,我就想起鲁迅先生这段文字,想来,也是无能的男人找她来当替罪的羔羊吧

回到这首诗,我比较赞同李山的看法:

 新出土材料《孔子诗论》第28简的说法,又可使人对诗篇的含义有进一步的理解。简文说:“《墙有茨》慎密而不知言。”“慎密”就是宫廷之事神秘,不易为外人所知;“不知言”,即不知道怎么说、说什么。如此,这句简文就是针对诗篇中“中冓之言,不可道(详、读)也。所可道(详、读)也,言之丑(长、辱)也”几句而发,而顺着简文意思理解这几句诗就是:中冓的传言本是不清不楚的,能说清楚的都是一些丑陋、谁说都会觉得羞辱的话。简文中孔子这样说,可能是以诗篇为例,提示读者应像诗篇那样,对“慎密”不详的事,要注意嘴下有德,不传播负面消息。的确,诗言“中冓之言”而不说中冓之“事”,针对的不是那种事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的传话。

我以为,这是这首诗的正解,对于这种陋习由来已久,但不用去说,不是不说而是根本不屑于说,孔子在《论语》中也提醒作为一个君子: 敏于事而慎于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